第二大腦的好選擇-卡片盒筆記法

閱讀時間 14 分鐘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

以前在求學時很少做筆記,當時認為如果有理解了就不需要寫下來,
畢竟照抄沒有意義,多花專注力聽課或者思考更有幫助,
那時覺得筆記只不過是記下重點,畫一堆螢光記號,或者濃縮式的照抄,
但因為常有機會教別人,倒是很有體會教學相長的道理

出社會後,因為工作上發現以前所學還是有許多知識缺口,
而且實務執行上無法把教科書的東西直接套用,
開始在書籍中尋找可用的知識或者可參考的前人經驗,因而培養了固定閱讀的習慣,
看到有共鳴或者觸發思考的段落或金句,都會在該頁位置貼上便利貼標籤
持續了幾年後,太太某次問我,你貼那麼多標籤,會回去看嗎?
當下我當然是回答會阿,重新翻閱找重點的時候會用到,
但後來細細思考,確實是會,但頻率上很低,實用度也不高

再之後,因為節省空間跟閱讀方便,慢慢轉移成購買與閱讀電子書居多,
發現KOBO電子書與我常用的數位筆記Onenote很契合,
手機的app可以直接擷取重點到Onenote指定頁面,
於是新的閱讀筆記多數是用Onenote記錄

不過累積久了再度出現問題,擷取跟紀錄筆記很方便快速,
跟隨書籍主體分類筆記的缺點是很難橫向運用,
常常是想起某本書提過某個想法,
回頭要搜尋卻相對困難(當然還是比紙本搜尋快)

時間久了就會像這樣,以書籍為分類的筆記散落四方

為什麼選卡片盒筆記法?

1960年代,德國,一個釀酒商的兒子當上了公務員,
他叫尼克拉斯・盧曼(Niklas Luhmann)。
他原本念法律,卻選擇去當公僕,
因為他想到要和各式各樣的客戶打交道,就覺得不喜歡。
但他瞭解自己也不適合當公務員,畢竟還是得常常跟人往來,
於是他每天下班就急忙跑回家做他最喜歡的事:閱讀。

一開始,當他讀到優秀的論點或者對讀到的東西有共鳴,
他都會在書上的空白處寫心得,或者另外寫筆記按照主題分類,
過一陣子以後,他醒悟這樣做筆記沒什麼用處
因此他把做筆記的方法整個改掉,不再把筆記加入已有的類別或者個別文本,
而是全部寫在小小的紙張上,在邊角寫上編號,
集中放在一個地方,也就是卡片盒。

不久之後,他就為這些筆記建構出新的分類方式。
他發現,一個想法、一條筆記的價值在於
「你把它放置在什麼樣的語境(上下文脈絡)裡面」
未必是因為它的出處而有價值

30年間,他出了58本書,寫過大量的文章,還不包含翻譯的在內,
其中許多都成為該領域的經典之作。
即使在他死後,還有6本以上的著作以他的名字出版,
主題包羅萬象,包括宗教、教育或政治學等,
都是依據散落在他辦公室各處近乎完成的手稿出書。

---卡片盒筆記

因為發現自己記錄筆記的方式雖然留下資料,但想要它派上用場時很難搜尋,
更多時候是回頭看當初的筆記還會有重新發現知識的感覺,
這代表當初記下的筆記與共鳴,其實並沒有在我腦海中留下太多痕跡。

之前陸續接觸過子彈筆記法、GTD工作法,都是屬於人生管理的規劃方式,
康奈爾筆記法可以幫助知識吸收,但沒有解決我知識管理的問題,
在筆記這方面我自己很懶惰,但如果有讓我想記錄的感觸跟靈感心得,
通常是我覺得價值很高,或者很有共鳴,觸發了我很多想法,
我遇到的問題是知識太多而且太雜亂,難以應用。

剛接觸到卡片盒筆記法,並沒覺得這方法有多大功用,
直到知道盧曼達成的成果-58本書-許多的發表文獻,
我才發現自己大錯特錯,遠遠低估了這個方法。

如果盧曼如此龐大的知識量都可以用這個方法管理,
那比起來我微薄的知識怎樣也不會超過卡片盒的天花板,
看了盧曼的1989年一個訪談片段後,我更震驚了!

如此嚇人的知識量管理,竟然完全是用紙本達成,
既然用紙本卡片手寫都能管理,代表這方法的架構靈活,可擴充性很高,
畢竟很多筆記法是建構在繁複的花樣或者工具的厲害,
不一定是筆記法本身很有價值,使用的情境可能也很限縮

卡片盒筆記法把知識從單一文獻或書籍中提取出來成為獨立卡片,
並且加上其他個人洞見的思維卡片,跳脫了線性思考,
透過脈絡卡片可以隨意穿插組合使用自己的理解與領悟,
讓所有的知識與共鳴變成網狀結構,
如果加上現代數位化工具的搜尋能力,更是如虎添翼。

那卡片盒筆記可以解決什麼?

卡片盒筆記法最大的特點是:他的架構很單純,甚至可以說很簡單,
但用單純的規則,卻可做出趨近無限可能的筆記內容,
一張卡片只能寫一個觀點或想法,把知識跟想法原子化,透過互相連結來作用,
簡單的架構讓複雜性產生在我們希望的地方,也就是內容的層面。

選擇是建造我們心智的基礎。而以記憶來說,選擇的功用很明顯。
如果我們記得所有的事情,那麼在大多數的情況下,跟什麼都不記得是一樣糟

我們基本上都是選擇性的記住覺得重要的事情,或者該體驗的衝擊非常深刻,
但人類的腦袋很愛腦補,很多記憶還會跟其他的經驗混合扭曲,
很多時候為了釐清記憶,或者想起遺忘的資訊,就已經大量消耗腦力,
所以我們需要一個外部架構來幫助思考,以彌補我們大腦的侷限。
於是便有人提出了第二大腦的概念。

一個好的知識管理工具,不會在我們已有的東西上面再增加什麼亮點或更多的選項,
而是要幫助我們避免分心導致忽略了主要的工作。
主要的工作,指的就是思考

卡片盒可以提供一個外部的框架與資料庫來引導思考,
幫助我們完成那些大腦不太擅長處理的工作──如實地儲存訊息

把靈感跟淬練過的知識透過卡片盒儲存有個極大的好處--避開蔡加尼克效應
「尚未完成的工作項目,會佔據我們的短期記憶,直到完成為止。」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只要一想到某事還沒做完(不管它重不重要),就很容易分心。

卡片盒筆記法的方式並不是以學習者為中心,
而是剛好相反:它使得學習者將自己的思考去中心化
分散到以其他想法組成的網絡之中。
學習、思考與寫作應該不是為了要累積知識,
而是為了成為一個不一樣的人,有不一樣的思考方式。

做筆記或者知識整理,常會遇到一個極大的難點就是筆記架構
多數我們熟知的結構,或者下意識使用的結構都是樹狀的形式
如同書籍跟文章的編排,有主題,有大鋼,有段落順序。

但這有個很大的麻煩就在,如果筆記一開始架構太小,
後來要新增層級跟主題會很麻煩,
如果架構太大,資料反而會被過度分散。
而且寫作與思考不是一種線性的過程,
我們必須一直在不同的工作項目中切換。

去中心化存放知識老實說不太直覺,但卻更符合我們大腦的網狀思考,
每張卡片存有獨立的觀點或想法,可以透過卡片彼此的連結,
組合成完整的文章或者架構全面的論述,
卡片本身可以被重複利用,越底層的知識可調用性越高,
相對的,常常被引用的卡片也代表重要性越高。

執行卡片盒筆記法的原則與方式

盧曼的卡片盒筆記法主要的卡片分類如下:
1.靈感筆記(隨時記錄)
必須隨身攜帶書寫或可記錄的工具,把腦袋裡冒出來的每個想法都記下來。
不要太擔心要怎麼寫,或寫在什麼東西上面。
這些都是暫時性的筆記,只是用來提醒自己有過什麼想法。
找個暫存的地方放置,在後續寫成永久筆記後,就不需要保留,
如果想法已經分門別類整理過了,而且有足夠時間,可以省略這個步驟,
直接寫成永久卡片。

2.文獻&讀書筆記
當讀外部資料比如文獻或者書籍或網路資料,有覺得值得紀錄或有共鳴的。
精簡的寫下想要記住的, 以及覺得未來可以用在思考或寫作上的內容。
這裡有一個關鍵點是:要用自己的話,重新陳述
當我們嘗試用自己的話重述一個論點,
我們理解上的所有漏洞便會毫不留情地一一呈現在我們眼前。
能夠用自己的話語表達出想記錄下的內容,代表有一定的理解程度。
在卡片背後還應該記下資料來源,數位筆記的話則可以保存連結。
文獻&讀書筆記跟書目資料可以存放在一起,當作資料參考系統。

3.紀錄永久筆記
這是卡片盒的重頭戲跟主角。
瀏覽前兩個步驟做的靈感與讀書筆記(最好幾天內瀏覽一次),
以免忘記當初自己寫的意思,
想想看這些想法如何跟自己研究、思考或有興趣的主題產生連結,
透過大概翻閱卡片盒內的筆記,可以很快完成這個動作,
因為卡片盒裡裝的都是我們製作的卡片筆記與感興趣的主題。

永久卡片不該只是拿來收集「想法」,而是要讓想法發展出見解、論證、論述。
對於每個想法,都應確實寫下一個筆記,要寫得像是「要給別人看」一樣,
也就是使用完整的句子來書寫,載明來源、參考資料,內容儘量要求準確、清楚、簡潔。
因為未來自己不知何時會重新看到這張卡片,應具體陳述這張卡片的想法跟概念。
完成後可以扔了第一步驟的靈感筆記,把第二步驟的文獻&讀書筆記歸檔進參考系統,
然後就可以把他們全忘了~

4.接下來,把新的永久卡片放進卡片盒裡
把新的永久筆記放在一個或多個相關筆記的後面
a.看看哪個筆記跟新的筆記最直接相關,決定卡片的位置後,
  為他加上獨一無二的編號(盧曼的編號方式是用英數字abc123交錯延續)
b.如果現存卡片都沒有相關,就把新卡片視為一個新主題,給他一個獨立編號
c.這些編號沒有什麼特別意義,只是方便可以長期辨識,方便搜尋。
d.可以在卡片上加入其他關連性高的卡片編號

5.索引卡片
當累積較多卡片,或者彼此關聯的卡片觸發共鳴時,
可以製作一種特殊的永久卡片-索引卡片或者可稱為脈絡卡片,
這卡片的用意是串接不同卡片的關聯性(可能分散在不同主題),
第4步驟永久卡片間的關係跟編號不一定與知識想法的先後有關,
但索引&脈絡卡片卻需要將想法架構進行正確的排序。
因為永久卡片都是獨立且論述完整的想法,
透過索引卡做出整合後,很容易就能發展出一篇有全面性觀點的文章。

卡片盒的流程大約可簡述為以下四個步驟:
1.創建卡片:透過靈感與文獻卡片,思考與記下想法累積永久卡片
2.組織卡片:決定新卡片存放位置與關聯時,會重新概略回顧舊卡片
3.連接卡片:思考時如果觸發關聯想法,可將不同卡片進行連結,記下關聯卡片編號
.進行回顧和反思:常常回顧現有的卡片,看不同的想法之間可以激盪出什麼火花

就是這麼簡單。看完作法以後第一個想法是:「就這樣?」
但實際嘗試運作的時候發現,簡單的結構跟做法卻讓「思考」這件事變得更深更廣。

嘗試實作的心得與發現

正確的學習代表的是理解,而理解是指用有意義的方式,連接到已知的知識,
這樣一來,訊息幾乎不會被忘記,
這個意義就是在刻意練習-2-高手比初學者強在哪裡?提過的心智表徵。

卡片盒筆記法關鍵是聯想與連結
而重新詮釋用自己的話語記錄下文獻或讀書筆記這件事讓我恍然大悟,
確實,如果以這樣的方式寫下筆記,不就是自己同時扮演學生與老師
執行了教學相長這件事情?
可惜在一開始研究卡片盒筆記時,找到許多分享影片都是專注在網路擷取資料這部分,
並沒有特別著重說明將資料用自己的理解重新陳述這件事情。

書中提到第一個原則是:寫下來最重要,我的理解是把想法文字化
文字是一個開口很小的輸出方式,能把想法文字化,代表對想法或者文獻確實的理解,
如果理解很片面,會發現文字化過程充滿障礙,
找不到措辭,或者用很多文字也敘述不清。

實作上另一個發現是蔡加尼克效應的運作,有時覺得滿腦子新想法新理解,
但實際分離開寫成永久卡片時,會發現「很多」通常也不超過十個,
畢竟人腦對於數量概念就是1、2,或超過3的「很多」
寫下來好處是想法不會在腦中互相干涉,且占據心神,
而且文字化紀錄可以帶來安心,畢竟記在腦子裡,可能睡一覺就忘了,
事後回顧漸漸增加的卡片,也能自我肯定自己的進步與累積。

當每次新增卡片都是在執行刻意練習,練習什麼?
練習網狀思考,而且因為卡片量會累積,所以也會被動增加難度,每次都是溫固知新,
而尋找脈絡又符合刻意練習裡的心智表徵,曾經做過的卡片,脈絡索引都是一種模式
加入新卡片時需要不斷的調用這些模式,會加深記憶,如同西洋棋大師記住棋譜一樣
還會同時運用到大腦喜歡這樣學的專注與發散思維,
專注於當下卡片,並發散搜尋其他脈絡。

網狀思考就像是你一生的預言裡,外星人語言只是紀錄方式不同,甚至達成擁有預知能力,
實際上當然沒這麼誇張,但網狀思考可以增加思考的全面性,
也可以不斷加固加強甚至延伸創造對事物的理解。

每當要加入永久卡片,就必須將新的知識或理解與過往自己所學到的交叉映證,
也是一種很好利用艾賓豪斯曲線學習的方法,
常常被引用與連結到的卡片,很快會內化成我們深刻理解的知識。

隨著卡片不斷增加,每次尋找脈絡,確認卡片依循位置,建立索引脈絡,都很容易觸發心流,
因為能找尋的範圍是目前網狀思考的極限,也是卡片數量的極限

現在要做卡片盒筆記其實比以前更容易,因為我們現在有了數位筆記軟體,可以更輕鬆了:
我們無須像魯曼那樣用手在卡片上面寫編號,或者還要自己裁剪卡片。
下一篇將分享我選擇用notion實踐卡片盒筆記的原因,實作上的邏輯與思維。

先獻上以卡片盒筆記法為主要內容,我用notion完成的模板(可複製):
卡片盒筆記-Notion

好書連結:
卡片盒筆記:最高效思考筆記術,德國教授超強秘技,促進寫作、學習與思考,使你洞見源源不斷,成為專家

相關文章:
我如何用notion實現自己的卡片盒筆記法
Notion卡片盒筆記法模板-2024/1月更新版(卡片編號與索引)
知識複利筆記術-卡片盒筆記實戰指南-讀書心得

刻意練習-2-高手比初學者強在哪裡?
心流 – 讀書整理 – 5 (如何進入心流?)
沒辦法啦,我書都看不進去耶!!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