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練習-2-高手比初學者強在哪裡?

閱讀時間 16 分鐘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一九二四年四月二十七日下午快兩點時,
俄羅斯的西洋棋特級大師亞歷山大.亞列亨在紐約市阿拉馬可飯店一個大房間裡的舒適皮椅上坐下來,
準備迎戰當地最優秀的二十六位棋士。
挑戰者每個人面前都準備好棋盤,要和亞列亨一較高下。
不過,亞列亨一張棋盤都看不到,每回某個棋士走了一步,
便有通報人員高聲念出棋盤號碼及該棋士的走法,讓亞列亨聽到;
而當亞列亨表示要如何回應之後,通報人員便會替他在對應的棋盤上走那一步。

在必須考量二十六張棋盤、八百三十二個棋子及一千六百六十四個方格的情況下,
亞列亨不靠筆記或其他輔助記憶的工具,毫無困難地下了十二個多小時的棋,
只短暫休息一下吃個晚餐,在隔天凌晨兩點多下完最後一盤棋。
他總共贏了十六盤,輸了五盤,另外五盤平手。

印象第一次知道盲棋的概念是小時候看到影片裡的情節,
一個高手透過傳令人報信下象棋的盲棋,後來在棋靈王中又看到盲棋的情節,
能夠完全不看棋盤下盲棋,甚至與多人同時進行,這應該「毫無疑問」是天才吧
但作者在書中告訴我們,刻意練習是如何讓人達成匪夷所思的境界,
而強者又到底在鍛鍊什麼?

心智運作的特殊模式

縱觀盲棋歷史,便會發現史上多數盲棋高手的情況都和亞列亨差不多:
他們原本的目標是成為西洋棋大師,卻幾乎不費吹灰之力便馳騁於盲棋的世界。
這麼多西洋棋大師都發展出下盲棋的能力,乍看之下似乎只是西洋棋史上一個有趣的現象,
但仔細觀察便會發現,這之間的關連其實提示了讓西洋棋大師優於初學者的特殊心智運作過程,
高手們因此可以分析棋局,集中精力找出最佳走法。
此外,這種高度發展的心智運作過程在每個領域的頂尖專家身上都看得見,
是了解他們非凡能力的關鍵。

---刻意練習

盲棋高手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記憶力」,
西洋棋的特級大師只需要短短幾秒研究進行中的棋局,
他們就能準確的記住多數棋子的位置,
而且還能近乎完美的重現棋局的關鍵區域。
這樣的能力違背了我們對短期記憶的認知,
大多會認為特級大師天賦異稟,記憶力天生高人一等。

作者的老師赫伯與比爾.查斯提出一個簡單的問題:
這些西洋棋專家記得的是各個棋子的位置,或者,
他們記住的其實是模式,棋子被視為一個更大整體的一部分

為了找出答案,他們做了一個簡單卻有效的實驗,
他們用兩種棋局分別測試:大師級棋士,中級棋士,新進棋士,
一種棋局是根據真實棋局進行的模式排列,
另一種是棋子毫無意義的方式隨機亂擺。

面對棋賽中段或尾聲時棋盤剩十幾、二十幾個棋子的棋局,
大師研究五秒後就能記下約三分之二的棋子位置,
新手大概只能記下四個,中階棋士的表現則在兩者之間;

棋盤上的棋子若是隨意亂放,
新手的表現更是糟到只能正確記住約兩個棋子,這在意料之中,
令人意外的是中階棋士或大師面對這種隨機擺放的棋子,
記得的沒有比新手多,也只能正確記住兩、三個棋子的位置,
下棋的經驗毫無幫助

因為西洋棋大師並非鍛鍊出極高的亂序記憶力,
他們發展出的是情境記憶,
也就是依靠正常棋賽中會出現的種種模式

語文記憶的方式也很類似。
如果要人從頭逐字記住看似隨機湊出的一串文字,
例如「正聞起來前面他的肉滷他香飢餓吃著幾乎女子好無法到他克制」
一般人只能記住前六個字。
不過,一模一樣的字若是重新排列成語意清楚的句子=>
「他前面的女子正吃著滷肉,聞起來香到他幾乎無法克制他的飢餓」,
有些成人可以一字不差地記住整個句子,多數人也能記得大部分。差異何在?

第二個句子的文字安排有意義,那些文字並非隨機排列,是有意義的,
意義有助於記憶

這些有意義模式或者說模塊,作者稱之為「心智表徵」:心智所能處理訊息之內在描述

心智表徵是什麼?

心智表徵不只適用於棋藝,你我時時刻刻都在運用。
心智表徵是一種心智結構,
對應著某物品、某概念、一系列資訊,或是任何出現於腦中的具體或抽象事物。

以視覺意象為例,一提到〈蒙娜麗莎的微笑〉,許多人立刻在心中「看見」那幅畫的影像,
浮現的影像便是他們對〈蒙娜麗莎的微笑〉的心智表徵。
有些人的表徵比較細膩、精確,例如可以說出背景細節、蒙娜麗莎坐在何處、髮型和眉型等。

文字則是較為複雜的心智表徵。
以「狗」這個字為例,假設你從來沒聽過或看過狗,
第一次接觸「狗」這個概念時,它就是個孤立的資訊
「狗」這個字對你沒有太多意義,
僅僅標記著一大堆不連貫的片段知識:
狗毛茸茸的、有四條腿、喜歡吃肉、通常成群奔跑、小小狗被稱為幼犬、可以接受訓練等。
然而,隨著你和狗相處的時間增加,對狗的了解加深,
上述資訊便整合成一個全面的概念,以「狗」一字為代表。

現在聽到這個字,你不必特別在記憶庫中搜尋才能想起與狗相關的種種細節,
那些資訊反而會立刻出現。
你不僅將「狗」加進自己的詞彙中,也放進了你的一組心智表徵裡

---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講求的就是要發展出種種更高效率且高品質的心智表徵
心智表徵的範圍很廣,它的好處是可以降低大腦的負擔,
比如拿牙刷->擠牙膏->刷牙->漱口,多數成人應該都能在發呆中完成,
對大腦來說,這不過是調用一組「刷牙」的系列心智表徵而已。

若是沒有模組化的心智表徵,大腦根本連日常生活都無法負荷,
這點在觀察跟協助大腦曾經受損的人復健時,會很容易體會,
光是喝水這件事就涉及到:
視覺判斷杯子的位置,手的各部分肌肉協作,手的移動位置,拿取的力道,
杯子內水滿的程度對應傾斜的角度,嘴巴還要負責靠近與吞嚥。
心智表徵的模式有助於自動導航,可以用更少的精神力與主動意識去調用更大內容運作。

各領域都會有心智表徵存在,甚至同領域技藝鍛鍊的心智表徵都有所不同
比如體操選手訓練的是身體的控制能力,還有對自我姿勢與身體狀態的觀察,
而教練除了對控制能力與選手狀態的觀察力要訓練,教練還需要訓練策略規劃與語言表達的心智表徵,
可以說心智表徵無所不在。

心智表徵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色是「領域限定性」,也就是他只能用於正在培養的技能。
以書中作者提到配合他們研究的史提夫.法隆為例,
他從一般人能短期記憶的極限7~9個數字,
通過200多個回合的鍛鍊,成功的短期記憶了82位數,
想像一下,以每秒一個數字的速度聽到這串數字之後,要一個不漏地全數記下。
這就是史提夫在參與這項為期兩年的實驗期間教自己做的事。
但如果把數字換成字母,他為記憶長串數字發展出來的心智表徵,對記憶長串字母毫無幫助;
棋士對棋局的記憶力無法記住其他亂序的事物,
跳水選手的心智表徵也無法用在籃球場上。

這大致說明了專家級表現的一項重要事實:所謂「通用技能」並不存在。
「記憶力」本身訓練不來,能訓練的是記憶長串數字、大量字彙或人的臉孔的能力;
之前就有跟鍛鍊記憶術的朋友探討過:
記憶宮殿這類記憶術是否可以在日常生活發揮作用,
比如把書籍內容完全記住?
答案是不太容易,一個記憶術大師對一篇看不懂的生物學論文的記憶能力,
基本上比一個生物學博士差距甚遠,
這也應證了雪球速讀法&速讀力-整合與實踐心得裡提到的,
越累積相關領域的知識=>可調用的模塊(心智表徵)越多=>閱讀速度就能越快。

心智表徵有共通點嗎?

由於各領域心智表徵的細節可能有天壤之別,
要提出不過於籠統又能一體適用的定義並不容易,
但本質上,這些表徵是既有的資訊模式
可能是某些事實、影像、規則、關係等,儲存於長期記憶中,
而且在某些種類的情境裡可以用來迅速有效地回應
所有心智表徵的共同點是:儘管短期記憶有其限制,人卻能運用心智表徵快速處理大量資訊。
事實上,心智表徵可被定義為一種概念結構,目的是避開短期記憶對心智運作過程的限制

---刻意練習

最好的例子是史提夫.法隆記住八十二位數的能力,如果只仰賴短期記憶,他大概只能記下七、八位數。
他的突破方法之一是把聽到的長串數字分組,每組三或四個位數,
將這些一組一組的數字與他腦中有意義的長期記憶綁定,
然後再把這些記憶組跟他設計的提取結構連結,就能記住各組數字的順序,
要做到這一切,他需要心智表徵:包含了模塊與提取結構-
他把提取結構想成一棵樹,每根樹枝上都掛了三位數和四位數的數字群。

這也是記憶術裡記憶宮殿的類似概念,
記憶宮殿的入門應用就是把無意義的資訊綁在熟悉的環境物品上
藉此繞過短期記憶的限制,
比如想像回到家,左邊會先看到鞋櫃→綁一個資訊,
再來抬頭看到壁燈→綁一個資訊,之後脫外套掛到衣帽架→綁一個資訊,
等到需要調用的時候,只要想像很熟悉的回家場景就能辦到,
所以記憶術大師常常有個艱辛的工作是,到處去建立記憶宮殿的場景。

刻意練習會帶來什麼變化?

心智表徵人人都有,也都在使用,
頂尖專家和一般人的分野在於心智表徵的質與量不同
專家透過多年的練習發展出極度複雜精細的諸多表徵,
以因應他們可能在自身領域中遭遇的種種狀況,
例如棋賽中可能出現的許多棋子分布情形。

---刻意練習

比如說桌球,羽球,棒球這類運動的職業選手,
從對方把球發出到打擊位置往往只有0.幾秒
打者不但要判斷可能的落點,是否是有效球,
還要決定回擊位置,回擊的力量,這些都還得反應在自己的肢體動作上,
沒有經過多年的專業訓練根本辦不到,
做到這些必須要跳過很多主動意識的參與,
大腦基本上是針對狀況調用一系列心智表徵,
以直覺做出判斷。

專家與一般人的主要差異在於長年的練習改變了專家腦中的神經回路,
製造出高度特化的心智表徵,進而在記憶、模式認知、問題解決等方面表現驚人
──想要躍上自身專業領域的顛峰,這些高階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刻意練習

近乎所有領域的專家都有一項特質:
心智表徵較弱的人看來隨機或混亂的一堆事物,
專家有能力看出其模式。換言之,專家能見林,普通人只見樹。

心流 – 讀書整理 – 3 (提升智慧)提過,專家更擅長從混亂中提取秩序,
比如前陣子的世足賽,4年一度的球迷看的是熱鬧,
場上的人一團亂跑來跑去,就是接近射門最開心,
在懂足球又喜愛這項運動,尤其是足球踢得很好的人眼中,這些所謂的混亂完全不存在,
而是球員為因應球的走向和其他人的動作採取行動,美妙精細又時時變動的模式就此產生。
頂尖足球員則幾乎立刻就能認出這些模式並有所反應,
一看見對方的弱點或破綻,就會善加利用。 

提升心智表徵的質量還可以幫助理解資訊:
舉例而言,正在讀這段文字的大部分人都稱得上是「閱讀」專家,
因為發展出某些心智表徵才能達到這個程度。
畢竟如果心智表徵程度還在注音符號與單詞組合,
光要理解「刻意練習」字面上的意思可能都有難度。

雖然正在讀這段內容的多數人都是閱讀專家,
完全可以辨認頁面上的文字和句子,不過有些人比較有能力理解和吸收書中傳遞的資訊,
其中的差異同樣取決於心智表徵能讓人突破短期記憶的限制到何種程度
以留住讀取到的資訊。

在某個主題上投注的心力越多,心智表徵就越精細,理解、消化新資訊的能力也越強。
這也呼應了雪球速讀法&速讀力-整合與實踐心得
對該領域越熟悉,速讀能力就會越強。

正因如此,西洋棋高手才有辦法閱讀對一般人而言如同天書的棋譜,
看著一系列棋步──1. e4 e5 2. Nf3 Nc6 3. Bb5 a6……──從頭到尾理解一整盤棋。
同理,專業音樂家也能夠在尚未演奏一首新曲子之前,
光讀樂譜就知道它聽起來是什麼感覺

心智表徵有助於找出答案

高度發展的心智表徵有一項重要優勢:
除了吸收該領域資訊的能力變強,還能同時考量更多資訊
比如優秀的診斷醫師和醫學院學生的差異在於他們已經建立精細的心智表徵,
診斷正確的關鍵不只是擁有必要的醫學知識,
這些知識還得經過組織而變得易於運用,醫生才能找出可能的選項,
然後聚焦於機率最高的診斷結果。
比如有些病徵,除了教材上的記述,實務上可能會有一些伴隨出現的特質,
經驗豐富的醫師可以捕捉到這些細節,同步在腦中與可能的疾病作核對,
「優越的資訊組織能力」正是研究頂尖專家時一再出現的主題。

心智表徵有助於學習

一般而言,心智表徵不僅是學習某項技能的結果,也有助於學習
音樂界就提供了不少證據。
幾位研究人員比較了頂尖音樂家和沒那麼出色的音樂家,
發現兩者之間最顯著的差異在於心智表徵的品質不同。

---刻意練習

初階或者中階的音樂家在練習一首新曲子時,
往往不太清楚聽起來應該要是什麼樣子,
而高階的音樂家卻可以運用他自己的心智表徵來引導練習。
他們可以運用心智表徵來「自我回饋」
以了解自己演奏得如何,還有可以採取什麼不同做法來改善。

新手跟中等程度的學生也有粗略的心智表徵,
可以靠自己可以發現一些較明顯的錯誤,比如彈錯音,節拍跑掉,
但需要仰賴老師的回饋
研究人員發現,越優秀的學生察覺自己犯錯的敏銳度越高
也較能注意到哪一部分比較困難,需要專注投入。
此外,程度較高的音樂學生採取的練習技巧也比較有效,
代表他們不只利用心智表徵察覺錯誤,
還能針對樂曲的困難部分找出合適的練習方式對症下藥

提升心智表徵品質使其精細化的過程就像是漸進式讀取的JPG圖:

從模糊的概念一直提升到可辨識細節

初學者很快可以到達「會」做,
但心智表徵的粗糙程度就像遠看一幅大家來找碴的圖,模模糊糊,
頂尖者則是到達拿顯微鏡在玩大家來找碴的精細程度,
你在看區塊差異,他已經在看像素點的差別。

心智表徵的自我監測就像是銀行員核對印章,把過去建立好的圖像,
用放大鏡與現在新的核對,
高階發展心智表徵的過程,就是不斷把一塊分成更多小塊,
一來更容易精細的檢視錯誤,
二來是,如果一樣有三個錯,也能保持錯誤是更微小的佔比。

心智表徵本身可以構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磨練技能可以改善心智表徵,
改善的心智表徵有助於監控自身表現,
心智表徵又有助於技能進步。

這有點像雞生蛋、蛋生雞。

以撐竿跳為例,除非親自做過,否則很難發展出「撐起體重應該是什麼感覺」的清楚心智表徵;
然而,若缺乏良好的撐竿跳心智表徵,也很難做得俐落。

這有些類似邊走樓梯邊往上蓋,每往前踏一步,就能朝上再蓋一階,
蓋好之後可以向上爬、繼續蓋,以此類推。
你既有的心智表徵引導著你的表現,並讓你可以監測並評估那個表現。
當你逼迫自己去做一件新的事,無論是培養新技能或精進既有技能,
你也在擴充、加強心智表徵,而這些表徵又反過來讓你有可能超越之前的極限。

---刻意練習

心智表徵的優化

生活中常見心智表徵成長的例子是開車或者騎機車,
一個新手駕駛除了注意排檔,哪邊煞車哪邊油門,
看道路環境,前車距離,交通號誌,
如果要轉彎,要打方向燈,看左右死角有沒有機車,
還得注意斑馬線的行人,所以新手上路壓力很大,
因為主動意識要關注的已經太多。

等到熟練一點,車輛控制本身已經內化,
即使突然間想不起來哪邊是油門,身體其實不太會弄錯,
這時候開始會有點餘裕,可以觀察一下整體路況,
停車也可以比較憑覺,依照環境先抓一個大概再去微調,
已經脫離後輪到哪裡要轉方向盤幾圈的桎梏。

等到成為老司機,超車停車這些都已經不是問題,
開車時還可以分神關注路上有哪些新開的店,
前面的那個三寶阿伯機車只要稍微扭動,
甚至可以猜出他下一步動作,提前先煞車準備。

但是也有人開了好多年車,資歷上是老司機了,
行為卻比新手還危險,這就成為三寶了,
三寶之所以是三寶,很多時候是因為他根本毫無察覺自己的行為危險,
他的心智表徵不但無法觀察他人進步,
甚至無法發現自己的錯誤。

觀察與練習在優化心智表徵上有極大的作用,
駕駛技術會進步的司機,通常在熟練車輛本身操控以後,
會分出一些心神關注路上其他車輛,
透過觀察到的正確行為或是危險行為,反過來與自己的駕駛對照,
進一步調整自己的駕駛方式,
但這還算不上是「刻意練習」,頂多算是有目標的練習,
那怎樣才算呢? 作者後續在書中給予了明確的定義。

好書連結:
刻意練習:原創者全面解析,比天賦更關鍵的學習法

相關文章:
刻意練習-1-真的有天才嗎?
刻意練習-3-怎樣算是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4-培養小小專家邁向非凡的路線圖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