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練習-1-真的有天才嗎?

閱讀時間 13 分鐘

「一萬小時法則」:
無論哪一種專業,成功的最大前提都是要有一萬個小時的不斷練習

麥爾坎.葛拉威爾--2008年《異數》

此法則廣為人知,其中引用的數字來源於本書作者之一安德斯.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的研究,
而作者認為此法則是誤解與錯誤引用了他的研究成果,
這本書總結了艾瑞克森教授與團隊三十多年來的學術成果,
匯集了他畢生對專長理論的研究精髓。
他在書中舉出許多科學研究與實例說明:光有練習的「量」是不夠的,
還必須兼具練習的「質」,也就是有沒有達成「刻意練習」的要件,
才是決定個人成就高低的關鍵所在。

有目標的「生」出天才?

一九六○年代末期,
匈牙利心理學家拉茲洛.波爾賈和妻子克拉拉展開了即將耗費他們二十五年的偉大實驗。
拉茲格之前已經研究了數百位在不同領域被視為天才的人,
結論是只要栽培得當,任何孩子都可能成為天才。
他在追求克拉拉時勾勒出自己的理論,
並表示希望未來的另一半能和他一同以親生孩子驗證。

克拉拉這名來自烏克蘭的教師必定是個很特別的女子,
因為她正面回應了拉茲洛的另類追求,並答應嫁給他
(不只答應求婚,也同意一起將他們未來的孩子培養成天才)。

---刻意練習

拉茲洛深信他的訓練方式可以運用在任何領域
因此對於孩子要發展哪個長才沒有特別想法,
夫妻倆就此討論了不同選項。
他們考慮過語言,孩子能學會多少語言?
另一條路是數學,頂尖數學家跟天才感覺像是等號,
但最終他們選擇了西洋棋。

「其實只要開始得夠早,並投注大量時間和熱忱於其中,任何專長都可行。
不過我們選擇了西洋棋,因為這項技能既客觀又容易測量。」

---克拉拉後來對一名記者說

西洋棋在當時一向被視為男性獨霸的活動,女性棋士往往被當作次等公民。
因為一般都認為要求男女一起比賽並不公平,
所以有女性專屬的巡迴賽和錦標賽,也從未有女性成為特級大師。

棋類運動因為涉及到競賽,會有高下之分,更容易觀察實驗成果,
畢竟天才跟智商是「比較」出來的,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個人,你可以說他是第一天才,也可以說他是第一蠢材。

他們後來生了三個孩子,全是女兒,更加可以印證拉茲洛的論點。
拉茲洛和克拉拉讓女兒都在家裡接受教育,以爭取更多培養棋藝的時間。
不久,波爾賈夫婦的實驗就寫下驚人的成果。

大女兒蘇珊參加第一場巡迴賽時才四歲,
卻以十局全贏(沒有平手)的成績稱霸布達佩斯十一歲以下女童錦標賽;
十五歲時,蘇珊已是世界頂尖的女性棋士,
之後更成為史上第一位通過和男性棋手一樣的層層關卡而獲得特級大師頭銜的女性。

二女兒蘇菲亞也闖下了亮眼的成績,在羅馬的一場巡迴賽,當時也有數名備受尊崇的男性特級大師參加,
卻由年僅十四歲的她稱霸,九局比賽中贏得八局,一局平手。
蘇菲亞曾是全世界排行第六的女棋士,不過她的表現在三姊妹中算是比較差的。

小女兒茱蒂是這個實驗中的王牌,才十五歲五個月大就成了特級大師,
是當時該層級中最年輕的(無論男棋士或女棋士)。
連續二十五年都是全球女棋士排行榜榜首,直到二○一四年從棋界退休。
此外,她一度是全世界所有棋士的第八名,
二○○五年還成為首位──也是至今唯一一位──參加世界西洋棋錦標賽的女棋士。

方向感是天生的?

世界上大概沒有一座城市能像倫敦一樣讓導航系統暈頭轉向。
整座城市的主要街道彼此以各種奇怪的角度相交,
一條條彎曲難辨,單行道一大堆,沒幾步就有圓環和死巷,
門牌編碼的奇特方式意味著就算找到正確的街道,也未必找得到目的地。
因此,遊客在當地最可靠的移動方式是依靠計程車運將。

既然倫敦街道如此複雜難認,可想而知,計程車司機不是什麼人都能當的。
想拿到倫敦的計程車駕駛執照,的確得通過一連串世界公認最困難的考試。
考題的內容範圍是:查令十字路周圍六英里內任何乘客可能想要前往之處

查令十字路周圍六英里內大約有兩萬五千條街道,
想成為計程車司機卻不能只熟悉街道和建築物,也得認識每個地標。
就算考試全數通過,執照到手,倫敦的計程車司機依然不斷更新、複習自己對倫敦大街小巷的認識。
如此造就出來的記憶力和導航技能自然十分驚人,

在一項發表於二○○○年、以計程車司機為對象的早期研究中,
馬奎爾運用磁振造影技術觀察十六位男性計程車駕駛人的腦部,
並與另外五十位年齡相近、職業不同的男性比較。
她發現計程車司機的海馬迴(關係到位置記憶)後緣較對照組大,
而且開計程車越久,海馬迴後緣越大

幾年後,馬奎爾進行了另一項研究,比較倫敦計程車司機和公車司機的大腦。
兩者一樣整天開車在倫敦四處繞,
不同之處在於公車司機的行駛路線一再重複,
從來不必想出甲地到乙地的最佳路線
她發現計程車司機的海馬迴後緣比公車司機的大出許多,
這點清楚顯示海馬迴後緣大小與「開車」這件事本身並無關連,
而是和駕駛工作所需的導航技能有關。

不過,還有一點令人存疑:說不定研究中的計程車司機海馬迴後緣本來就比較大,
因此擁有在倫敦這個迷宮找路的優勢,考試不過是去蕪存菁

馬奎爾以簡潔有力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她追蹤一群潛在計程車駕駛人,
期間從接受訓練的頭一天起,到通過考試成為合格計程車駕駛人或半途而廢轉行為止。
掃描這些人的大腦之後發現,潛在計程車駕駛人和對照組的海馬迴後緣大小並無差異。

四年後,她再次去拜訪這兩組研究對象。
那時,受訓的駕駛人中只有四十一位拿到倫敦計程車司機執照,因此得比較三組人:
通過一連串考試的新手計程車司機、沒能通過考試的受訓者,以及完全沒接受過訓練的人。
持續接受訓練、最終拿到計程車駕駛執照的人,海馬迴後緣增大許多
反觀,未能取得執照的受訓者,以及從未接受過計程車駕駛訓練的人,海馬迴後緣大小毫無變化
為了精通倫敦交通知識投注的幾年心力,的確擴大了大腦裡負責導航的部位。

馬奎爾於二○一一年發表的這項研究也許是最引人注目的證據,
說明人類大腦會因為密集訓練而成長、改變

後來馬奎爾還比較了退休後的倫敦計程車司機與現役司機的差別,
退休的司機海馬迴後緣中的灰質比現役司機少,
但依然會多過從未當過計程車司機的退休人士,
這也證明了大腦如同身體其他部位,都是『用進廢退』

絕對音感?

早期認知裡,絕對音感是一種天賦,只有少數幸運兒能擁有,
這種看法廣為流傳了至少兩百年。
而過去的幾十年間,出現了一種非常不同的理解。

第一道線索是,人們觀察到具備這項「天賦」的人幼年也曾接受某種音樂訓練;
尤其,許多研究顯示,幾乎每個擁有完美音感的人都在三到五歲的稚齡時期開始接受音樂訓練。

第二道線索是,研究人員發現完美音感在說聲調語言的人之中更為常見,
例如中文、越南語,以及其他幾種字義取決於聲調的亞洲語言。
當然,是不是有可能只是亞洲血統更容易有此天賦?
也有人做過這樣的研究,有亞洲血統的人若不是以聲調語言為母語,
那有絕對音感的機率並不高於其他種族。

日本心理學家榊原彩子召集了二十四名年齡介於二至六歲的孩童,接受為期數月的訓練,
課程目的在教導孩童單純憑藉鋼琴彈奏的不同和弦的聲音,就將之辨認出來。
孩子每天接受四、五次短時間的訓練,每回僅維持幾分鐘,
每個人都持續訓練到能夠判別出榊原挑選的十四組和弦為止。
有些孩子不到一年就完成訓練,有些則花了一年半之久。
一旦某個孩子學會辨認這十四組和弦後,榊原便測試他能否正確說出其中的個別音符。
結果,每個參與實驗的孩子在完成訓練後,都發展出完美音感,
可以辨認鋼琴彈奏出的個別音符。

---東京的一音會音樂學校2014年發表於期刊的實驗結果

這個結果十分驚人,一般來說比例是每萬人只有一人發展出絕對音感,
榊原彩子卻讓每個學生都辦到了。

由此清楚可見,絕對音感並非少數幸運兒特有的天賦,
只要有適當接觸音樂的管道,並用對訓練方法,幾乎人人都可發展出這項能力。
不過絕對音感屬於較特殊的能力,在年紀小時較容易培養成功。
此研究完全顛覆了人們對絕對音感的認知。

絕對音感並不是天賦,發展出絕對音感的能力才是
而且就我們所知,幾乎人人生來都具備這項天賦。

神經學家直到最近才終於了解這樣的天賦為何會存在。
數十年來,科學家都相信人一生下來大腦的回路幾乎就固定了,
而這個回路決定了一個人的能力。

從一九九○年代起,
研究大腦的學者逐漸發覺大腦的適應力遠超出想像,
就連成人的大腦也不例外。
尤其,大腦會以各種方式重建自身回路,來回應適當類型的刺激。
神經元之間建立新的連結,而既有的連結可能會增強或變弱,
大腦的某些部分甚至可能長出新的神經元。
這種適應力說明了榊原的研究對象為何能發展出絕對音感:
大腦藉由形成某些可能造就絕對音感的回路,來回應他們接受的音樂訓練。

但天賦就是有差異啊!

確實如此!
作者想聲明的是天才並非天生,但人人不同,天賦本來就有高低,
天生基因確實有影響,尤其是在講求身高或其他身體特質的領域。
基因注定只能長到165公分的男子,要成為職籃球員的機率微乎其微,
但只要符合該領域入場資格,差別只在起跑點不同,
到達一定高度以後,當初起跑點的差異影響會越來越小,
幾乎沒有人可以只靠天賦就到達卓越的境界。

幾十年來的研究清楚指出,無論天生基因在那些「有天賦」的人的成就中扮演何種角色,
他們擁有的主要天賦,其實是「人類大腦與身體的適應力」
而這項天賦,我們每個人都有,那些佼佼者只是比其他人更善於利用。

但人性本來就傾向相信別人的成功都是因為他是「天才」
畢竟橫空出世的天才比較有話題性,很多時候是刻意忽略所謂天才投入的努力,
也是為不願奉獻一切投入的人給個不切實際的希望:也許我也是XXX的天才,
於是更多人在找尋自己的天才在哪方面,而不是全身心投入無趣的刻意練習,
如最近沸沸揚揚的曾格爾登頂紀錄,橫空出世的天才幾乎不存在。
多數領域要到達卓越都是仰賴刻意練習的累積。

被訪問的所謂天才常常否認自己的「天才」,並不是為了謙虛,
最大原因是天才兩個字輕描淡寫,全身心投入鍛鍊自我的人甚至感受到侮辱
我的頂尖境界是因為我全身心投入刻意練習的成果,不是生下來就是如此,
作者在書中也提了一個例子:

這方面的最佳實例是雷.艾倫,他曾經十次成為美國國家籃球協會(NBA)的全明星,
也是該聯盟歷史上最偉大的三分射手。

幾年前艾倫即將打破三分球命中數紀錄時,
知名運動雜誌《ESPN》的專欄作家潔姬.麥克穆蘭寫過一篇關於他的報導。
麥克穆蘭採訪艾倫時提到,曾經有位籃球球評表示艾倫天生就有投籃手感
也就是有投三分球的天分,艾倫不表同意

他告訴麥克穆蘭:「我為此和許多人爭辯過。
每次聽到有人說是上天眷顧讓我漂亮跳投得分,
我都氣得半死地回說:『別忘了我每天下的功夫。』
不是有時候,而是每一天
去問問我以前的任何一個隊友,誰在隊上投籃投最多,
去西雅圖超音速和密爾瓦基公鹿隊問問他們,
就會知道每天投籃投最多的是我。」

的確如此,麥克穆蘭在文章裡提到,艾倫高中時期的籃球教練表示,
他那時的跳投不但沒有較隊友出色,反而更弱。

---刻意練習

這也讓我想起來剛在世足奪冠中居功甚偉的偉大足球員梅西,
看了他的四個金句從侏儒症患者到球王,學習梅西「永不放棄」精神
也另外看到了他的隊友與教練的故事(阿根廷奪冠之路:梅西最相信的另一個Lionel,被稱「平凡人」的總教練),
更深刻的體會,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我十分崇敬,提出飛輪效應的柯林斯在A到A+與A+巨人為何倒下中提過:
成功的路徑何其相似,因為都是許多微小的累積,失敗卻是五花八門』,
有在練長跑與馬拉松的強者我同學也常說:「跑步這運動,沒有奇蹟,只有累積」
(四個橘色衣保袋,四塊引擎獎牌,四件NIKE跑衣-四屆長榮半馬PB大進擊)

成功的第一個障礙是「無聊」,成功並沒有太多讓人驚奇的秘密,
如何克服鍛鍊的無聊也是作者研究的重點之一,
頂尖強者的惺惺相惜不單純是欽佩對方可能略高於常人的天賦,
而是欽佩於對方投入的奉獻與鍛鍊
畢竟只有『累積平凡,才能成就不凡』

好書連結:
刻意練習:原創者全面解析,比天賦更關鍵的學習法

相關文章:
刻意練習-2-高手比初學者強在哪裡?
刻意練習-3-怎樣算是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4-培養小小專家邁向非凡的路線圖

飛輪效應-讀後心得與整理
十倍勝,絕不單靠運氣-讀書整理
隨機騙局-讀書整理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