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練習-4-培養小小專家邁向非凡的路線圖

閱讀時間 16 分鐘

前面刻意練習-1-真的有天才嗎?提過三個由父母全心打造的天才女棋士,
雖然是特殊案例,但也能說明想成為頂尖專家需要下的功夫。
蘇珊、蘇菲亞和茱蒂成為西洋棋大師的歷程,和所有專家邁向非凡的經驗沒什麼兩樣。
作者指出,心理學家發現專家的養成,一般會經過四個階段的過度,
對這四個階段的認識與了解,除了對我們自己練習技能有所幫助,
對於孩子的教養與學習規劃也非常有價值。

第一階段:產生興趣

蘇珊.波爾賈接受雜誌訪問時,提到自己和西洋棋的初次邂逅:
「我在家裡的櫥櫃找新玩具時,發現了人生第一套棋組。
一開始吸引我的是棋子的各個形狀,之後則著迷於其中的邏輯和挑戰。」

---刻意練習

雖然與父母的計畫有所不同,但蘇珊透過在家裡找到西洋棋組開啟了興趣,也開啟了他父母的實驗,
對於年紀尚小的孩子來說,「感興趣」就是唯一在乎的事,
感到有趣就會投入精力,「想玩」就是孩子嘗試各種事物的初始動機,
這階段的孩子還不到理解規則的程度,他會用自己的方式互動,
但此時的興趣對未來的專家而言,正是邁向終極熱愛的第一步。

第一個階段中的孩子以遊戲的方式認識了之後成為其專長的事物,
例如蘇珊.波爾賈找到了西洋棋棋子,並被形狀吸引;
老虎.伍茲九個月大就拿著高爾夫球桿當玩具。

---刻意練習

一開始父母都是配合孩子的程度一起玩遊戲,
慢慢的會想把孩子引導到玩具「真正」的用途,
講解規則,示範動作,展示孩子沒發現的功能與樂趣,陪伴體驗標準的玩法等等。
進入這個階段後,未來專家的父母在孩子的發展就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一來要給予孩子大量的時間嘗試、關注、陪伴與鼓勵,
另一個原因是這些父母往往非常成就導向,
會教導孩子自律、努力練習、責任、時間分配等觀念。

這個階段對孩子的發展影響極大。
許多孩子一開始探索的動機是出於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跟遊戲性,
而父母有機會以這些興趣當作展開某個活動的跳板,
但源於好奇心的初期動機還是需要補強,父母的讚美對年幼期的孩子效果奇佳,
還有一個動機是技能發展成功帶來的滿足感,如果成就得到父母肯定,動力就更強。

一九八○年代初期,心理學家班傑明.布魯姆發現專家往往會延續父母本身的興趣。
因為父母間的閒聊,與小孩的互動常會有自身興趣的參與,
即使只是單純喜歡欣賞音樂,聽多了也會提高孩子對音樂的熟悉度,
藉由對父母興趣領域的熟悉,孩子可以跟父母分享樂趣共同討論,創造美好的共度時光。

孩子在第一階段還沒展開「真正」的練習,那是之後的事情,
不過許多孩子會想出一些半遊戲半訓練的活動:

馬里奧.拉繆就是個好例子,
這位公認史上數一數二的冰上曲棍球選手有兩個哥哥──艾倫和理查──
三人小時候常跑到家裡的地下室,像在冰上一樣穿著襪子滑來滑去,
拿廚房的木頭湯匙打金屬瓶蓋。

---刻意練習

上面這個例子也點出這些年幼奇才的另一個特點:
許多的頂尖專家都有年紀較大的手足作為激勵、學習、競爭及模仿的對象,
這又是另一種動機,孩子看到兄姊因為從事某個活動得到父母的注意與讚美,
自然會希望參與其中,通常會比兄姊更早對該活動有興趣並且接觸,
對某些個性的孩子來說,手足間的競爭本身就有激勵的作用。

發展細節雖有不同,這些未來的專家都發展出類似的模式,
也就是到了某個時間點,會開始對特定領域展現格外濃厚的興趣,
而且發展也比同齡孩子更指日可待。

蘇珊.波爾賈對於把棋子當玩具不再感興趣,
轉而著迷於棋賽中棋子如何在棋盤上移動,以及和其他棋子互動,
這就是她的那個時間點。

---刻意練習

走到這一步,孩子已經準備好進入下一階段。

第二階段:變得認真

未來的頂尖專家對某個領域產生興趣、展現潛力後,
下一個步驟通常就是請教練訓練或老師上課,
也多在這個階段第一次接觸到刻意練習
從此,練習不再只等於遊戲,練習成了「功課」

引導學生進入這種練習的人本身大多不是頂尖專家,但指導兒童卻很有一套,
知道如何在學生運用刻意練習求進步時激勵他們繼續向前。
這些老師很清楚如何鼓舞學生,可能是透過讚美或者糖果貼紙等具體的小獎品。
這點對專家的初期發展可以說非常關鍵──培養技能和習慣的同時,也維持興趣與動機

這讓我想起我們最一開始幫女兒們找到一個很厲害的烏克麗麗老師,
老師本身有登台演出,技藝高超,不過老師是男性,且著重技巧訓練,
對年紀尚小的孩子來說,充滿陌生跟不自在,
然後女兒們跟鄰居的小朋友一起上課,常常玩鬧無法專心,也讓老師打了退堂鼓。

後來老師介紹了另一位女性老師,對於引導小朋友入門很有一套,
換老師之後果然狀況大為改善,而入門持續練習幾年後,
因為技巧精進許多,對烏克麗麗本身也培養了一定的興趣,
換回最一開始的老師,孩子就因老師的技巧高超而感到興奮不已。

隨著在該領域的持續進步,痛苦會漸漸變多,單純的樂趣可能會漸漸變少,
儘管父母跟老師都能在這個階段鼓勵孩子精進,
但動機終究還是要來自孩子本身,否則難以持久

在這個階段的前半部,父母和老師的鼓勵與支持對孩子的進步至關重要,
但等到孩子開始嘗到辛苦努力帶來的果實,就逐漸變得可以自我激勵
學習鋼琴的學生為他人演奏而享受掌聲,練習游泳的人沉浸於同儕的認可與尊敬
──這些學生越來越融入過程之中,
而他們的自我形象也開始包含那些使他們優於同儕的能力。

---刻意練習

如果是球類或者游泳這種團體運動,學生還會因為有志同道合的人作伴感到開心,
但過程中,動機會逐漸從外部轉向內部

在這個階段較困難的是,如何在孩子來自樂趣的動機漸漸下降時,
給予持續練習的推力,如果練習的痛苦遠大於樂趣,孩子可能無法維持訓練計畫。
布魯姆研究的專家當中,有些父母選擇用較極端的方式介入,
比如停掉鋼琴課,賣掉鋼琴,或者再也不讓孩子去練習游泳。
在這個關頭,面臨抉擇的頂尖專家顯然都選擇了持續下去,
別的孩子可能就會選擇另一條路。

隨著持續的進步,學生會開始尋求更厲害的老師或教練帶領自己進入下一階段。

第三階段:全心投入

這些未來的專家在青春期初期或中期時,大多會承諾要全心投入,
盡自己所能成為佼佼者。

---刻意練習

這階段的學生為了繼續提升會尋求最優秀的老師或學校,
有時甚至不惜舉家遷移或者旅居國外,此時找的老師通常本身就是該領域的佼佼者,
要成為這些人的學生並不簡單,老師唯有相信學生有可能出人頭地才願意接受

學生面對的期許會逐漸提升,直到人類當下能做到的最高境界
沒人會期待學生馬上有這樣的表現,但這肯定是「終極目標」:
突破人類能力的極限,站上顛峰

在這個階段,動機已經完全來自學生本身,練習本身就已經帶來樂趣,
不過家庭可能還是在支援上扮演重要角色,
除了為尋求教練指導舉家遷移,出國比賽,光是教練費用與器材費通常就非常昂貴。

第四階段:開闢新路

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貝多芬、梵谷、牛頓、愛因斯坦、達爾文、麥可.喬丹、老虎.伍茲,
這些人的貢獻讓他們所處領域從此改變,引領後人走上他們開闢的新路,
而這正是專家級表現的第四階段:
超越自身領域的既有知識,做出有創意的獨特貢獻。

這些革新者在開闢新路前,幾乎毫無例外的都下了苦功,成為自身領域的頂尖專家,
畢竟,如果無法融會貫通前人的成就並且重現,
要如何提出有價值的新理論,或者發展有用的新技巧?

到達此階段以後,專家早已超越自己的老師,只靠模仿老師是無法達到巔峰的,
而老師傳授給他們最寶貴的東西就是:老師為他們設計的訓練
訓練有一部份幫助發展出可以監控自我表現(自我精進能力)的心智表徵,
找出還需要加強之處,並想出辦法改善,在不斷增強的心智表徵引導下,邁向巔峰。

這個過程就像一步步打造樓梯,盡可能向上爬,
到達樓梯最高處時再多建造一階,往上爬一階,再造一階,如此不停向上。
一旦到達自身領域的邊緣,也許未必清楚接下來要往哪裡走,
既然大半輩子都在建造樓梯,想必也很熟悉該如何繼續向上。

---刻意練習

研究人員發現包含科學、藝術、音樂、運動等任何領域的創意天才,
他們創新的過程往往漫長、緩慢而且反反覆覆,
有時候開拓者知道自己的目標,但不知道如何達成;
有時候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往哪走,但他們找到需要解決的問題,或需要改善的狀況。
這個過程中沒有大躍進,外人之所以覺得進步神速,
是因為不了解進步是由無數小步堆疊出來的,
就連所謂的「頓悟」時刻,也是之前累積過許多努力才能觸發,
這概念在複利效應原子習慣都曾被提及。

創造力其實和下苦功及長時間維持專注的能力相輔相成,
這些正是一開始造就他們專家級能力的刻意練習的要素。
比方說,以諾貝爾獎得主為對象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
這些得主往往比大多數同儕更早開始發表學術文章,
研究生涯中發表的文章也遠多於同行;換句話說,就是比其他人更努力

---刻意練習
我用CHATGPT生成的,以小提琴為例,專家養成的四個階段

年齡與身體和大腦適應力之間的關係

作者提到他常被問及:如果稍晚(年紀較大)才開始接受訓練,成功機率有多大?
雖然各領域具體細節上有所差異,但成年才接受訓練,除了少數特殊領域,並沒有絕對的限制
實際上比起身體潛能開發,更大的局限往往來自於實際執行面,
很少有成年人可以一天擠得出4~5小時進行刻意練習

不過有些領域若不從幼年就開始訓練,基本上不可能專精,
了解這些限制對選擇發展哪些技能會有幫助。

涉及身體能力的技能是最明顯的例子。一般人的體能約在二十歲到達顛峰,
接下來年齡漸長,會漸漸失去柔軟度,更容易受傷,恢復需要的時間也會變長。
但現在訓練的方式進步許多,職業運動員的競爭力保鮮期可能可以延長到30~40歲。
實際上作者指出,現代人即使超過80歲再接受訓練都還能有所進步。

技能隨著年齡漸長而退步,多是因為訓練減少或中止
持續定期接受訓練的年長者比較沒有退步的情形。

唐.培爾曼是這類長青競賽參賽者中數一數二老的,
二○一五年以一百歲的高齡在一百公尺短跑比賽中寫下二十七秒內完賽的新紀錄。
此外,他於同一場賽事中也在跳高、跳遠、鐵餅和鉛球等項目破了該組紀錄。

---刻意練習

也就是說,被年齡限制的通常不是技能的進步,而是身體發育的限制,
比如芭蕾舞者的「外開」動作,一般臀部跟膝蓋的關節鈣化在8~12歲之間,
如果年紀太大才開始練習芭蕾,無法完成動作的限制是身體骨骼結構,而不是技巧。
作者在書中還舉出了棒球投手與網球選手等運動,受到身體發育結構限制的例子,
排除掉這些領域,即使年齡漸長,幾乎所有技能都可以透過刻意練習達成持續進步。

達克效應

達克效應-鄧寧-克魯格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
能力不足的人會有一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感,誤以為自己比真實的情況更為優越,
看到專家養成的四個階段時,我腦海其實浮現了這張圖:

擷取自-達克效應(DK Effect)的美麗錯誤

在找上面這張圖的時候還意外發現,原來這張圖並不完全正確(這就是逆思維提到的重新思考),
可以看一下圖片敘述連結的網頁,作者解釋了這張圖錯在哪。

但這不影響我想把這張不太正確的圖跟專家養成四個階段的圖拿來做參考比對:

我用CANVA做的示意圖

在心路歷程上,我覺得這兩張圖互相呼應,
第一階段產生興趣時,因為投入與樂趣,技巧會不斷上升,也會建立自我認同。

第二階段變得認真時,之所以阻力越來越大,很大可能也是發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在某個領域走得越深,很多時候我們發現也許我們懂的更多了,
但對比整個領域,我們反而更知道原來我們懂的才佔這麼小一部份,
走下愚昧之巔,過程可能是不斷練習,還是遇到門檻過不去,或者不斷練習還是輸給非常厲害的高手,
這階段是在建立另一種自我認同,不單純是比人優越的認知,而是對自己不斷在領域中精進的肯定,
心態致勝:全新成功心理學這本書裡也探討過這個狀況,
真正的專家最後都會認知到,天賦好僅僅在初期有一些優勢,最終卓越都是要靠練習

第三階段全心投入則是在前一個階段漸漸喪失的自信,因為自己努力有所回報取得小勝利漸漸回歸,
或者就是完全愛上自己投入的領域,這時候輸贏當然還是重要,但已經不是絕對
目光會漸漸回到自己身上,看自己可以在這個領域掌握多少,成長到什麼程度。

第四階段開闢新路的大師大多已經懂得謙卑,雖然能力在該領域可能已經數一數二,
但他會知道這距離可以到達的極限還很遙遠,而他會繼續的投入心力嘗試完成前無古人的成就。

實踐

作者指出,某領域刻意練習學會的技巧,通常無法直接沿用到其他領域(比如打棒球的技巧拿來閱讀),
也就是假設切換領域,技能學習幾乎是從頭再來一次,
那這是不是代表,如果還沒找到要「投入一生」的領域前,不管練習什麼都是白費的?

倒也不是,作者提到走過一次刻意練習的階段轉換路徑以後,有助於在其他領域再次重現,
練習走過這條路徑(即使沒成為大師)本身也是一種刻意練習
這個研究結果極大影響了我對育兒的思考
比如閱讀能力,雖然讀的書每本都不同內容不同領域,
但閱讀文字,吸收內容這個行為,本身也是一個技能,
學習技能→面對困難→接受挑戰→不斷練習→繼續向前,這也是一個技能。

於是我理解到如果孩子小時候可以透過一些通用技能的練習,學會面對挑戰的能力,
那小時候就走過接受挑戰的路徑,對未來這個未知的世界將更有能力去應付,
畢竟回想一下自己小時候跟現在世界的變化之大,未來的變動只會更為劇烈,
與其留下許多資源給孩子或者投入大量時間心力補習超前學校教育
不如讓孩子有機會早點體驗樂趣→挑戰→痛苦→掙扎→克服後變強

我們選擇的領域是閱讀與音樂(烏克麗麗),我自己是還加入了玩電動與運動(路跑)
閱讀是一個非常好的技能,也是一個我們離開學校教育以後反而退化的能力,
對孩子來說,入門繪本書一開始只有各種圖像畫面,漸漸會開始區分人物角色與物品景物,
到了幼兒園或者國小開始接觸文字,那就是另一個練習把抽象概念跟實體圖像的機會,
文字只是符號,對我們來說蘋果已經有具體的形象,對孩子來說抽象符號跟實體是不同東西,
慢慢熟悉文字以後,除了學校學科幾乎都會用到閱讀,繼續深化自己感興趣的多數能力也要閱讀,
可以說培養閱讀能力是一本萬利,而且幾乎不管到任何程度,都有稍微超過自己程度的書可讀。

而玩電動遊戲,我傾向使用大螢幕(電視或電腦)-(我絕對禁止手游)
一來我自己是玩遊戲長大,我覺得我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學到許多東西,除了挑戰還有合作等等,
比如打電動可能需要練等級,需要記住BOSS的招式,經過無數次失敗,才能通關,
如果是團隊戰,就需要跟隊友溝通,隊友可以是長期的也可以是臨時的,
雖然技巧完全不同,但運用到社會或職場就是面對各種難關,失敗沒關係,換方式再試一次就好,
人生也是一場遊戲,只要挑戰的後果沒有永久傷害或者死亡,那幾乎總是可以再試一次。

這些選擇的領域裡還有一個很關鍵都必須加入的要素是:陪伴
在社會化之前的孩子,父母就是他們的天與地,父母的關注與陪伴就是最好的獎賞,
陪著孩子長大(還可以重溫自己成長的經驗),陪他們一起面對難關一起練習克服,
短短幾年辛苦,換來的是孩子更堅強面對未知的心智,我認為是超級划算的投資。

好書連結:
刻意練習:原創者全面解析,比天賦更關鍵的學習法

相關文章:
刻意練習-1-真的有天才嗎?
刻意練習-2-高手比初學者強在哪裡?
刻意練習-3-怎樣算是刻意練習?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