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Toggle一個人的表現一旦到達「可接受」的程度,動作成自然,
---刻意練習
再多花幾年練習也不會進步,還可能更差。
「有目標的練習」成效好過一般「學會就行」的万法,
也朝我們的終極目標「刻意練習」更進一步。
從小常聽到「熟能生巧」,
確實當一件事情執行熟練後,效率跟成果都會提升,
但到達一定程度後,除非有意識地去克服一些障礙,
不然能力基本上不會無止盡增長,
按照作者的研究,長期下來能力還可能持續退步,
所以一樣是練習了幾年鋼琴的人,演奏能力可能天差地遠,
這差異不是因為天賦,而是因為練習方法的好壞。
只讓你「學會」的一般練習法
先從一般人學習新技能的方法說起,作者以學習打網球為例,
我們可能看了電視轉播的網球賽,或者有在打的朋友邀請加入,
就買了球拍球衣網球鞋,下定決心要投入這項運動。
但因為對網球一無所知,連球拍握法與姿勢都不清楚,
就找教練上了幾堂課,或者由朋友帶入門。
學了基礎之後,透過一段時間的自我練習,感覺已經有一定基礎能力,
就找教練或朋友再上了幾堂課,再練一陣子後覺得可以與人對打了,
雖然技巧還不怎樣,但已經可以跟放水的朋友你來我往,快樂打球。
持續的自我練習,偶爾上上課,找實力相近的人一起打球,
漸漸的,揮拍卻完全沒打到球,大出界或者被球友痛電的情形很少發生,
對於各種狀況的應付也越來越得心應手,
有時手感很好,大獲全勝還會讓自己有像職業選手的錯覺。
到這個程度可以稱得上會打網球了,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學會」網球。
其目標是盡可能不假思索就能自然動作,有可接受的表現,
還能享受箇中樂趣。
在這個階段,即使對自己的球技不甚滿意,卻也難以再進步,
因為簡單的部分都練熟了。
不過,很快就會發現,無論對打跟練習得多頻繁,
就是會有自己克服不了的弱點,比如每次回擊胸前的球總是界外,
但因為不常發生,也無法預知何時會發生,總是沒機會刻意改善,
所以,也就「動作自然」的在同樣狀況下一再失誤。
無論是學習運動還是工作技能,
人在學習任何技能時幾乎都採用同一套模式:
先設定大概的目標,接著從老師、教練、前輩、書籍或網站那裡學習一些操作方法,
練習到可以接受的程度後,讓這項技能慢慢內化成自然。
這模式本身沒什麼問題,人生短暫,許多技能許多事,達到中等程度就完全夠用,
如果只是要從甲地安全地開車到乙地,或者追求健康快樂的運動,
這樣的學習方式已經綽綽有餘。
但作者要讀者了解一個非常重要的事:
無論是開車、打網球或烤派,一旦技能達到這種滿意的程度,
---刻意練習
動作也成自然,就等於不再精進了。
我們經常會誤解這一點,以為只要繼續開車、打球、執行這個行為就是在練習,
只要一直做,也許進步緩慢,但熟能生巧,總能更上一層樓。
所以人們多半相信「資歷深淺」等同於技能高低,
老師傅炒的飯必然是比年輕師傅的好吃。
這就錯了!
作者指出,研究顯示,一般來說,一個人的表現達到可接受程度,
動作已成自然,再多花幾年「練習」也不會進步,
有20年經驗的相比只有5年經驗的,狀況可能更差,
因為已經自動化的技能並未透過刻意練習精進,反而逐漸退步。
那該怎麼辦?
更進一步的目標練習法
有目標的練習法,雖然還沒達到刻意練習的境界,
但成效已經比一般的「天真練習法」改善不少。
「天真練習法」指的是單靠反覆做某件事就期望重複可以帶來進步。
書中也提供了一個音樂教育專家分享過的例子:
一個音樂教師和年輕音樂學生之間可能的對話,
老師想了解為何自己的年輕學生毫無進步。
老師:你的練習單上寫著每天練習一小時,彈奏測驗的結果卻只有C。有什麼原因嗎?
學生:我也不知道怎麼會這樣!昨天晚上彈都沒有問題。
老師:彈了幾次呢?
學生:十次或二十次。
老師:有幾次完全沒彈錯?
學生:嗯,不知道耶……一、兩次吧……
老師:這樣啊……你怎麼練習的?
學生:不知道,就彈啊。
這就是天真練習法──就彈啊;就揮棒/揮拍/揮桿,然後試著打中球啊;
就聽著數字,然後努力記下來啊;就研讀數學題目,然後試著解題啊。
而目標練習法不同的點在於更有目的、更認真思考、更專注聚焦,
尤其具備了以下幾個特質:
*目標練習法有定義明確的目標
比如例子中的學生在練習時設定一個目標「以適當速度並毫無錯誤的把曲子從頭彈到尾,連續三次」,
有目標的好處是可以判斷練習是否有效。
目標練習法說穿了就是利用聚沙成塔的方式達成長程目標,
但必須把長程目標拆解,比如把「到音樂廳舉辦一場收費的演出」,拆解成日常練習的小目標,
要足夠具體,還要小到可以確實執行跟驗證改善程度。
*目標練習法要講求專注
設定目標以後,需要全神貫注在自己的練習是否有效,
有沒有讓自己靠近或達成目標。
*目標練習法需要意見回饋
知道自己是否下對功夫很重要,若用錯方法,也得明白錯在哪裡。
前面例子中的音樂學生在學校的彈奏測驗拿了C,算是遲來的回饋訊息,
但他練習時好像沒有獲得任何意見反饋,沒人在旁聆聽、指出錯誤,
而他自我監督錯誤的能力也不足,以至於無法察覺練習品質的低落。
一般而言,無論目標是什麼,我們都需要意見回饋好找出弱點和其中癥結。
知道要加強哪裡,還有距離目標還有多遠。
*目標練習法要求跨出舒適圈
作者認為這是目標練習法最重要的部分,
任何練習都有這條基本鐵律:不走出舒適圈,就不可能進步。
離開舒適圈意味著嘗試去做之前做不到的事。
有時克服新挑戰並不難,可以繼續往下一關邁進;
但有時會完全碰壁,彷彿面對不可能的任務。
目標練習法隱藏的關鍵之一,就是設法克服障礙,找到出路。
這也帶出了練習想達成效果的關鍵:
如何突破瓶頸?
一般來說,克服障礙之道不在於「更加努力」,而是「嘗試新方法」,也就是技術層面的問題。
這裡的瓶頸是指:已將目前能掌握的技術加以熟練,但無法靠更加熟練解決的障礙。
作者以練習記憶數字實驗的史提夫為例:
他在成功挑戰二十二位數之後碰到障礙。
---刻意練習
他將二十二位數分成四組四位數(運用多種記憶法記下),
加上最後面的一組六位數(他不斷默誦這組數字,直到可以藉由這些數字的聲音記住這六位數)。
可是面對超過二十二位數的數字,史提夫卻束手無策,
因為當他試圖記憶五組四位數時,就會搞不清楚次序。
後來,他想到可以同時運用三位數和四位數的數字群突破瓶頸,
藉由將一整串數字分成四組四位數、四組三位數、一組六位數,最多記下了三十四位數。
而一旦到達那個極限,史提夫便得想出新方法。
克服障礙最理想的做法,就是以不同方式應對,
因此老師或教練的指導助益匪淺,
他們對於可能遭遇的困難再熟悉不過,能提出解決方案。
即使解決方案不一定能直接套用,但也能提供不同思路跟嘗試方向。
障礙有時也可能屬於心理層面。
因為我們無法堅信自己「做得到」,
以致於練習中帶著想放棄的潛意識。
史提夫幾次遭遇障礙,認為自己無法再進步時,比爾.查斯和我就運用了類似的方法。
---刻意練習
有一回,我僅稍微降低念出數字的速度,多出的時間就大幅提升了史提夫記憶數字的能力,
他因此相信問題不在位數多寡,而是他登錄的速度──亦即找出記憶法來記住構成一整串數字的幾組數字──
也因而相信只要可以更迅速地將數字轉為長期記憶,便能不斷精進。
作者提到這麼多年的研究生涯中,他發現一個人的表現到達不可改變的極限的機率微乎其微,
多數都是半途而廢,不再激勵自己向前。
刻意練習的黃金法則
刻意練習和其他有目標的練習有兩大差異:
---刻意練習
第一,該領域必須發展得相當成熟,佼佼者的表現水準和新手有極大差距,
例如音樂演奏(顯而易見)、芭蕾和其他舞蹈、西洋棋,以及多種個人和團體運動。
第二,刻意練習需要有個老師提供可以幫助學生改善表現的練習活動。
當然,要有這樣的老師,代表得先有人透過可以傳授的練習方式,達到某種技能水準。
上面的定義讓我們可以對有目標的練習跟刻意練習做出區分,
前者費盡心力鞭策自己進步,後者除了有目標外,還掌握資訊,
尤其能化頂尖專家的成就為知識和標竿,了解這些佼佼者為何能站上顛峰。
刻意練習等於是有方向和方法的目標練習法。
具體來說,刻意練習含有以下的特色:
*刻意練習培養的技能已經有其他人知道該怎麼做,也已建立成效頗佳的訓練技巧。
*刻意練習只在跨出舒適圈後才能奏效,需要學生不斷嘗試去突破現階段的技能水準。
(這意味著要傾盡全力,往往不會太有樂趣)
*刻意練習必須有定義清楚明確的目標,而不能只設定模糊的整體改善目標。
(設定整體目標後,教練或老師會協助制訂計劃,透過累積改善達成目標)
*刻意練習是「刻意」進行的,也就是必須全神貫注,有意識地行動。
*刻意練習包含意見回饋,並根據該回饋調整努力方向。
*刻意練習既能產生有效的心智表徵,也仰賴心智表徵運作。
*刻意練習幾乎等於加強或調整先前習得的技能,必須著重該技能的特定面向,努力改善。
(因為新技能以既有技能為基礎,老師必須在一開始就教導正確的基本功作為根基)
以上,屬於「嚴格定義」的刻意練習,光是專業教練跟老師指導就不是隨便能達成的,
而且要練習的領域本身也需要「成熟發展到具有可以傳授的技能」。
符合的(如音樂演奏、體操、西洋棋)並不多,更多的是充滿模糊空間的領域,
但作者認為我們不必擔心,就算想精進的領域無法運用嚴格定義的刻意練習,
還是可以善用刻意練習的原則當作方針,
進而發展出自身領域裡最棒的練習法。
具體做法可以參考以下步驟:
- 先找出頂尖專家:弄清楚他們做了些什麼才能如此成功,接著發展出讓自己可以做到那些事的訓練技巧。
- 設定明確的目標:設定可量化、可評估的目標,並建立一個有效的反饋機制,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並加以改進。
- 將技能拆解成小部分:將複雜的技能分解為簡單的部分,逐步練習,直至掌握整個技能。
- 專注於自己的弱點:刻意練習時,應該著重練習自己的弱點和不熟練的部分,而不是一味地重複熟練的技能。
- 持續不斷的練習:持續的練習,不斷地找突破方法,直到克服困難。
那誰是頂尖專家?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要決定誰是專家,最好採用客觀標準來判斷。
這在有直接競爭性的領域(如個人運動或比賽)相對容易,
表演藝術類透過評審評分雖然有主觀意見影響,
因表現有公認標準與具體要求,也不難找出專家,
但一個領域如果缺乏規範、直接競爭性或客觀評量表現的標準(例如以分數或次數判斷),
想要從中找出頂尖人物的話,作者給了一句忠告「主觀判斷本身就容易產生各種偏見。」
在許多領域中,公認的「專家」其實以客觀標準來衡量表現未必頂尖,
作者以「品酒專家」為例子說明此現象:
羅伯特.哈吉森在加州擁有一座小型酒莊,他曾經連繫每年都有數千支酒參加比賽的加州酒展,
---刻意練習
向首席評審提議共同進行一項實驗:
舉辦一場比賽,每位評審要一次品三十杯酒,酒都沒有標示說明,避免評審被名聲或其他因素影響。
哈吉森提議這三十杯酒中,有三杯要出自同一支酒,
好知道一模一樣的酒得到的評價會相同,還是有所差異。
首席評審同意後,哈吉森便於二○○五至二○○八年之間在加州酒展進行了四回實驗,
結果發現,幾乎沒有評審給這三杯完全相同的酒一樣的分數。
有些評審將這三杯酒的其中一杯評為金牌獎等級,另一杯是銅牌獎,甚至一個獎也沒有。
以同一年度來看,有些評審的評分較其他評審一致,
但拿不同年度來比較,某一年評分標準一致的評審,另一年又失去了一致性。
這些評審是侍酒師、酒評家、釀造者、葡萄酒顧問和酒商,
卻沒有一個可以始終維持一致性。
研究顯示,許多領域中的「專家」,其表現未必始終勝過被認為較遜色的同行,
有時甚至贏不過從未受過專業訓練的人。
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尋找頂尖專家必須審慎。
理想狀況下,應該要以客觀標準評量技能;
若缺乏既定標準,就盡可能保持客觀。
作者建議兩個可以參考的方法:
1.尋找和許多專業人士合作密切的人,例如某個護士可能在多項外科手術中扮演重要角色,
因而能夠比較不同手術團隊的表現,找出其中最頂尖的人。
2.另一個方法是觀察專業人士面對棘手狀況時會尋求誰的協助,
請教他們心中認定的同領域佼佼者是何人,
但務必了解他們是以哪些經驗和專業知識來判定專家的程度高低。
邁向卓越
在幾乎所有人類努力耕耘的領域中,只要訓練方法正確,人人都有極大的能力可以改善自身表現。
---刻意練習
練習幾百個小時,幾乎一定會有長足進步,但這僅僅觸及皮毛。
你可以一直、一直練習,變得越來越棒、越來越棒,進步多寡,完全取決於自己。
也許我們沒有意圖發展「頂尖」的技能去與人競爭,
但通常我們還是會有感興趣而想精進的領域,
沒有練習跟投入時間,以致於沒有進步,這很合理,也不意外,
如果投入大量時間卻因為練習方法不佳,而導致原地踏步甚至退步,
就讓人非常灰心喪志了。
掌握刻意練習的原則與方法就像得到一個指南針,
至少可以確保練習的方向正確,投入能夠有所回報。
相關文章:
刻意練習-1-真的有天才嗎?
刻意練習-2-高手比初學者強在哪裡?
刻意練習-4-培養小小專家邁向非凡的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