匱乏經濟學-讀書整理-5(匱乏的人更有效率)

閱讀時間 11 分鐘

一架現代的重型轟炸機費用是這樣:足夠在三十幾座城市蓋現代化磚造學校。
它等於兩座可供應六萬居民城市使用的發電廠。它等於兩間設備完善齊全的醫院。
它等於五十幾英哩的混凝土高速公路。我們一架戰鬥機花的錢等於五十萬蒲式耳的小麥。
我們一艘驅逐艦花的錢可以為八千個居民搭蓋新房子。

──美國總統艾森豪,一九五三年

權衡取捨的思維

你正準備到外地出差。
想像一下你要如何打包一個合宜的大行李箱。
你可能會先把生活必需品放進去——盥洗用具、換洗衣物、電子用品。
因為空間還夠,你可能又放了些次要的必需品。
你放了把傘以防下雨。你放了件毛衣以備天氣變冷。
你又放了運動服和跑鞋。(也許這次可以去健身房運動一下。)
整理到滿意了,你關上行李箱,裡面還有些空間。
你還可以再放一些東西,不過你覺得已經準備得差不多。

現在再想像一下,如果這次出差是換一個小行李箱。
和原先一樣,你很隨性地把最需要的東西先丟進去。
不過這些東西很快就占滿了行李箱。
你把所有東西再拿出來重新整理,這次你就會比較注意空間的安排。
你認真堆疊和擺放。對於運用空間,你變得充滿創意

你把襪子和手機充電器塞進鞋子裡,
把捲好的皮帶打開,沿著行李箱的邊緣塞入。
這讓你的行李箱多出一點點空間。
要不要帶毛衣呢?運動服(有機會的話)?
雨傘?萬一下雨的話會不會看起來太狼狽,給人家不好的第一印象?
整理小的行李箱迫使你必須衡量得失損益
經過一番思考之後,你選擇把毛衣放進去,
把已塞滿的行李箱闔上。

行李箱不論大小都設定了限制:不管行李箱的尺寸多大,
顯然你還是不能把所有的東西都放進去。
兩種行李箱都需要你去決定哪些東西該打包、哪些東西該放棄。
不過從心理學上看,只有小行李箱會讓你真正感覺到問題存在
整理大行李箱很隨性。打包小行李箱則需要謹慎仔細安排。
這對生活中許多其他問題都是很好的譬喻。
我們有一個時間的行李箱,需要把我們工作、休閒和家庭的時間擺放進去。
我們有一個金錢的行李箱,把我們食衣住行等等的花費擺放進去。
有些人甚至有自己設定的卡路里行李箱,把他們吃的每一餐全放進去。

這個譬喻要說明的是,當我們注意到匱乏,我們打包的方式也會因此改變。
它改變我們如何管理每一塊錢、每一個鐘頭和每一卡路里。
同時它也留給我們不同方式打包的行李箱。
大行李箱打包比較漫不經意,裡面還有一些空間。
小行李箱則仔細打包,塞得很緊實。
瞭解我們打包行李的這些差異,
對於我們理解匱乏是如何製造更多的匱乏相當重要。

對於預算較緊的人而言,
一百塊錢也許就像節食者的三百卡熱量:花掉的金額必須計算進去。
在打包行李箱的比喻裡,
小的行李箱迫使我們了解到放一個物品進去,意味著要把其他物品拿出來。
打包大行李箱的人當他考慮要不要放一雙運動鞋進去時,他想到的只是他想不想帶
打包小行李箱的人想的則是他得把什麼東西拿出來才能挪出空間
匱乏強制我們做權衡取捨思維
所有未能被滿足的需求俘虜我們的注意力,成了我們的當務之急。

時間與金錢的寬鬆

打包行李箱的比喻說明匱乏何以會造成取捨思維。
我們打包大行李箱比較隨意。不是每個細縫和夾層都被塞滿。
到處是沒有利用到的空間。作者把這些空間稱為「寬鬆」(slack),我傾向稱他為「餘裕」
——也就是我們預算裡面因為打包方式而原封未動的部分。
這是典型大行李箱會出現的情況。

寬鬆的出現是因為我們打包時仍有空間,沒有匱乏心態,
也是當我們體驗到充裕時,會出現管理資源的特有方式。
寬鬆的概念可以解釋我們會考慮(或不考慮)取捨問題,注意(或不注意)到價格問題。

想像在打包一個大行李箱之後,你又想加點東西。
你只要把它放進去就行了。沒有物品要拿出來。
你也不需要重新安排擺放位置,
因為行李箱本來就還有多的空間——它具備寬鬆。

不過,若是較小的行李箱,要加放物品就必須把別的東西拿出來。
正是因為寬鬆讓我們感覺不到取捨。
手搖飲的五十塊錢要從哪裡來?
如果你手頭很寬裕,手搖飲似乎花不了什麼錢,因為就某方面而言確實是如此。
「寬鬆」幫你付賬,「寬鬆」讓我們擺脫取捨的考慮。

許多人同樣也享受金錢的寬鬆。
一項研究顯示高收入的購物者沒注意自己花費的機率比其他人要高出一倍,
因為他們「不需要;他們賺的錢夠多」。
一項荷蘭的研究發現比較富有的人心裡根本不會去盤算自己的預算。

當然,刻意而小心避免花光所有的錢應該是合情合理的。
為預期以外的花費留點空間應該是清醒、謹慎而且明智的策略,
也是對生命種種難以逆料的意外投一份保險。

就算你到飛機場只需要半小時,你還是會在四十五分鐘前出發,以防萬一。
不過作者在這裡指的寬鬆,並不是為了不可預期的事刻意預留空間,
因為實際上那是經過仔細盤算的結果。
你可能在行李箱預留空間給稍後必定會發生的事,比如說在羅馬停留時買些禮品。
不過要注意,這是有意的寬鬆
這裡預留的空間跟已放進去的東西一樣,都是事先經過你細心的安排。
而作者所指的寬鬆則不是刻意留下來不用的空間,
而是在充裕狀況下打包所出現的副產品

境況順利的時候,我們不會仔細計算每一分錢
我們選擇買的房子和車子都有足夠的空間讓全家人感到舒適。
為維持在安全的預算範圍之內,我們心裡大致知道可以多久一次上什麼樣的館子。
我們選擇度假的地點也是大致自己負擔得起,
而不是計算銀行戶頭有多少存款,選擇剛好不超過預算上限的旅遊地點。

這種思維模式是「充裕」(abundance)所具有的特徵之一,而寬鬆就是它的結果。
為何窮人到頭來總是比較缺少寬鬆,而富人總是較具備寬鬆?
用一個大自然的比喻可以說明我們的答案。

窮蜜蜂與富黃蜂

任何人造的建築都比不上一座蜜蜂的蜂巢還仔細。
年輕的工蜂大口吞下蜂蜜,分泌出少量的蠟。
它的轉換幾乎不成比例:一磅的蠟需要八磅的蜂蜜,
相當於九萬隻蜜蜂從花朵採蜜所蒐集到的量。

蜜蠟被蒐集成小塊狀,蜜蜂便會聚集在一起,利用體溫來加熱以打造它的形狀。
蜜蜂就這樣慢慢如瓷磚排列一樣造出蜂巢。
這個工程全靠一點一滴累積,而且上頭並沒有老闆的監督。

你可以想像一下用一粒細沙、一粒細沙慢慢堆出沙灘的城堡,
從頭到尾沒有停下來估算進度到哪兒,而且也沒有任何人提供指示。
想像一下幾百個朋友和你在黑暗中一起做這件事。
但是蜜蜂做到了。蜜蜂造出蜂巢的隔牆,令人贊嘆地,
交點都是一百二十度,以目視看來都是完美的正六角形。
每個隔牆厚度不到○.一公釐,誤差範圍只有正負○.○○二公釐。

黃腰胡蜂也要築巢,不過牠們築巢用的是泥土
牠們會用毒針刺死蜘蛛,最多可以把二十幾隻蜘蛛塞入巢中,
在上面產卵,並把蜂窩封起來。
孵化的幼蟲以這些屍體為食,在封閉的巢穴裡過冬。

和蜜蜂不同的是,黃蜂並不是優雅的建築師。
蜂巢每個隔間大致成圓筒狀,但是排列很不整齊,完全不像蜜蜂那般精準。

為何蜜蜂建造如此精密的建築而黃蜂卻如此雜亂?
原因在於匱乏。黃蜂的建築材料非常充裕——泥巴。
蜜蜂的建築材料相當稀缺:蜂蠟。蜜蜂的蠟
——就如小行李箱的空間和艱困時期的現金一樣——需要儘量節用。

建築不良就意味著浪費蜂蠟,這也成了追求效率,必須細密打造的動機。
相對的,黃蜂有充裕的材料,有大量的泥土可以揮霍。
黃蜂可以容許寬鬆——建造得隨意雜亂一些——因為牠們的建築材料很廉價。
蜜蜂辦不到是因為牠們的材料昂貴

這裡幾乎可以說是一整套經濟學的運作邏輯:窮人的寬鬆較少是因為情況不允許。
供打包的材料——也就是行李箱裡的空間——對富人而言就如泥土一般廉價,
但對窮人就如同蜂蠟一般昂貴。

所以富人打包就像黃蜂,隨意、無效率、而且具有寬鬆。
窮人就如同蜜蜂,精打細算,而且不存在寬鬆。

它同時也有深層的心理學運作。
當富人和窮人打包打到一半暫停下來,他們各自都還有一些東西在行李箱外。
由於沒有放入的物品對窮人而言具有更大的價值,這些物品會成為他們的焦慮
窮人對這些物品出現隧道效應忍不住會去想:「我能不能重新安排,把這些也擺進去?」
打包這件事抓住他的注意力,因為沒放進去的東西可能很要緊。

當富人停下來時,還沒放入的東西已經不太重要。
它們也可以加進去,也可以放著不管。
富人留下了寬鬆是因為他們對打包這件事已經不太投入。

我們從寬鬆得到什麼?

寬鬆提供簡單的方式來避免做選擇的負擔。
當你在選購衣物時看到兩件喜歡的衣服,緊繃的預算迫使你必須做出選擇。
如果你看到兩種喜歡的冰淇淋口味,瘦身的要求使你只能選其中一種。

寬鬆——不管是金錢、時間或是卡路里——讓你有餘裕不做選擇
它讓你可以說:「小孩子才選擇,我兩個都要。
和傅利曼(Milton Friedman)理想中「選擇的自由」恰恰相反,
寬鬆給了我們不選擇的自由。

寬鬆提供的另一個重大的好處,是提供了容許失敗的空間
匱乏不只是提高錯誤的成本;它也製造更多犯錯、做出受誤導決定的機會。
它讓我們想把事情做對變得更加困難,因為有太多的事項
——忙碌的人的時間安排、窮人的支出項目——需要細心安排擠進一個受限的預算裡。
讓我們回想一下打包的例子。

如果手中有寬鬆的金錢餘裕,就不會因為汽車維修而去貸款,
如果有寬鬆的時間餘裕,就不會因為塞車延誤後面所有行程,
如果有寬鬆的打包空間餘裕,就不會因為選錯行李內容而在旅途中不知所措。

我們從匱乏得到什麼?

本書一開始給匱乏下了定義:本身需求多於可取得資源的主觀感受。
它不只是我們必然會面對的挑戰
——金錢、時間等等就只有這麼多——而且它還超越實際物理的限制之上
打包的概念把二者的分野做了清楚的說明。
實際物理的限制和權衡取捨始終都存在:不管行李箱有多大,都有固定的容量。
但是它給我們的體驗卻非如此。

小的行李箱讓我們感覺匱乏。我們會注意如何取捨;我們會感覺空間太小。
一個小行李箱同時也會製造客觀上的匱乏,讓處理變得更複雜。
大行李箱不只提供更多空間,它同時也移除了匱乏感。
我們不只感覺到空間足夠,甚至感覺不到取捨的問題。
雖然「實際上」空間限制和取捨問題是恆久不變的普遍原則,
對我們心理或決策上的干擾卻可能超乎想像。

但匱乏可以提高效率跟創意,
光清楚意識到匱乏始終存在,就對創意與效率有所幫助,
在實質的環境中,努力爭取更多的寬鬆,增加承受失敗的能力,
透過自我設定目標,把任務拆分成更小的單位,
對自己立下必須完成的期限,創造有價值的匱乏。
努力在有限制的條件下, 做出「我全都要」的結果。

物極必反,過度寬鬆或者過度匱乏都會造成許多問題,
適度的達成平衡,是需要一直努力的方向。

相關文章:
匱乏經濟學-讀書整理-1(貧窮循環)
匱乏經濟學-讀書整理-2(聚焦與隧道效應)
匱乏經濟學-讀書整理-3(匱乏陷阱)
匱乏經濟學-讀書整理-4(忙不完的人)
匱乏經濟學-讀書整理-6(匱乏讓人變笨 !?)
匱乏經濟學-讀書整理-7(避免匱乏=>運用匱乏)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