匱乏經濟學-讀書整理-2(聚焦與隧道效應)

閱讀時間 11 分鐘

虎伯:你想好故事要怎麼寫了嗎?
凱文:創造力不是像水龍頭說開就開。你得先培養情緒。
虎伯:什麼樣的情緒?
凱文:火燒屁股的情緒。

——畢爾.瓦特森(Bill Watterson)《凱文和虎伯》(Calvin and Hobbes)

談到匱乏,我們往往會聯想到它最不利的後果。
這也是作者們一開始構思這本書的想法
——像是難以從債務中脫身的窮人、永遠趕不上進度的忙人。
但匱乏還有另外一面,而這可能是常常被忽略的一面:
匱乏能讓我們更有效率
我們都經驗過在有所欠缺或是受限制時做出驚人的事。

作者認為,當匱乏擄獲我們的心智,
它會讓我們的注意力專注於以最有效方式運用手邊有的東西。
雖然它可能會帶來負面的效應,但這也代表著匱乏也有它的好處。
這篇要介紹匱乏的好處,接著要說明我們因此必須付出的代價,
讓大家了解匱乏為何最後會帶來失敗。

時間匱乏的例子

研究組織行為的重要學者格西克(Connie Gersick)曾經以會議如何開展為研究議題。
她進行許多詳細的量化研究以了解會議是如何開展,以及在會議的進行中運作和會談的形式如何變化。
她研究過許多類型的會議
——學生開的會和經理人開的會;目的是評估選項做成決策的會,
以及目的是腦力激盪以創造諸如促銷活動這類實際可行計劃的會。

這些會議各有不同的特點,不過有一點卻是一樣的。
它們一開始都缺乏焦點,討論也比較抽象或不著邊際,
對話也是曲曲折折,還會常常離題。時間被花在不相關的細節上。

不過接著下來,會議進行一半過後,事情開始有變化。
出現格西克所稱的「中程修正」的情況。
眾人理解到時間不多,開始認真起來。
如她所形容:「他們活動的中點成了『進展大躍進』的起點,
參與者開始關心最後期限及目前的進展。
在這時候他們進入活力突然增強,想要一起來完成會議任務的階段。」
他們會設法排除不同意見,
關切最關鍵的重點,把其他細節暫時擺到一邊。
會議的後半段幾乎總會做出比較實際的進展
一旦時間緊迫變得很明顯,人們就會開始聚焦。

時間匱乏的實驗

心理學家也曾在較嚴謹的實驗中研究過「完成期限」(死線,deadlines)的好處。
其中一項研究裡,大學生受雇用以較長的期限來校對三篇論文:
他們有三個星期來完成工作。
酬勞是根據他們找出錯誤的多寡以及校對是否如期完成來決定。
他們必須在第三個星期把論文都交回來。

透過巧妙變動,研究人員建立時間較為匱乏的對照組。
*他們的完成期限比較緊湊,必須每星期交回一篇校對過的論文
總計同樣是三個星期完成。

結果如何?就跟前面我們假想的實驗一樣,完成期限較緊湊的那一組比較有生產力。
他們遲交情況較少(雖然他們錯過完成期限的機會比較多),
他們找出更多的錯別字,同時他們也賺到比較多的酬勞。

聚焦帶來的專注紅利

匱乏俘虜心智所帶來的正面結果——作者把它稱為專注紅利(focus dividend)。
不只是時間,任何形式的匱乏都應該產生專注紅利。

我們生活上經常可看到一些案例。
當牙膏管裡的牙膏漸漸變少時,我們擠牙膏會變得謹慎節制一點。
一盒昂貴的巧克力,我們往往捨不得吃最後的幾顆。
在假期的最後幾天,我們巴不得逛完每一個景點。
當我們有比較嚴謹的字數限制時,
我們寫作會變得更小心,而且往往寫得最好。

專注紅利——也就是面臨完成期限時強化的創造力,以及缺乏資源時的高效利用
——來自於人們的核心機制:心智被匱乏所擄獲。
擄獲(capture)這個詞在此是關鍵:它的出現既無法避免,同時也超乎我們控制之外。
匱乏讓我們做出一些光靠自己本身不容易做到的事。

假裝匱乏是很困難的事。
匱乏紅利的出現是因為匱乏盤踞我們心頭,擄獲我們相對於其它事物的注意力。
我們看到它出現的方式超越有意識的控制——發生在幾毫秒之間。
正因為如此,迫近的完成期限會讓我們立即避開分心的事物和誘惑——它主動把這些事推開。
就像自己搔癢不太會覺得癢一樣,
要靠假裝完成期限將屆而驅使自己努力工作是極為困難的。

隧道效應

除了專注的正面價值,天平的另一端是匱乏帶來的另一個現象。
作者提供了一個真實的消防員故事當例子。
根據統計,車禍是消防人員死亡的第二大主因,僅次於心臟病發。
在一九八四年到二○○○年之間,有二○%到二五%的消防員致死原因是車禍意外。
其中又有七九%的案例中消防員沒有綁安全帶
消防人員當然也知道這個統計數字,他們在安全教育課程就會學到。

急著回應通報趕往火場時,消防員面臨的是時間的匱乏。
他們不只要快速上車趕往火場,同時還有一大堆準備工作必須在到達現場前準備就緒。
他們在車上就要先研究策略。他們利用車上的顯示器研究火場的建築結構和格局。
他們進入和撤離火場的策略,還要估算需要的救火水柱數量。
這些都必須在進入火場前進行完畢。而消防人員對處理這種匱乏相當得心應手。
他們在短短幾分鐘就趕到火災現場。他們擁有很多專注紅利。
不過要得到這種紅利也得付出代價。

專注在一件事上表示會忽視其他事情。
我們都體驗過,當我們專心讀一本書或是看電視時,沒注意到旁邊的朋友問話。
專注的力量同時也是關閉隔絕其他事物的力量。
我們說匱乏「聚焦」,
但是我們也可以說匱乏引發「隧道效應」:注意力只能集中於處理手邊的匱乏。

「隧道效應」(tunneling)所引發的是隧道視野(tunnel vision),
也就是在隧道裡面視覺範圍變狹隘,讓我們對裡面的東西特別專注,
完全看不到隧道外面的事物

其結果就是,消防人員不只是專注於及時準備就緒趕到火場;
他們鑽入隧道效應裡。其他不相干的事項——在這例子中是安全帶——就被忽略。
當然,隧道效應對消防人員而言並非特例,
而消防人員也有可能是因為其他理由而沒繫安全帶。
不過,壓根就沒想到安全帶的話,當然也就不可能扣上了。

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
如果對隧道外的狀況毫無察覺,
那當然無法執行對應的行動。

隧道效應的封印力量

隧道效應的運作靠的是改變我們心中會出現的想法。
如果想體會這種過程,可以試試這個簡單的任務:
盡可能列舉白色的東西。現在就可以試試看。
為了讓它容易一些,作者提供一些明顯的例子當開頭。
花一分鐘想想你能說出哪些白色的東西。

雪 牛奶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你能列出多少個?這件事是不是比你原先想的還要難?

研究顯示有一種方法可以讓事情變容易一些
——那就是不要提供你「雪」和「牛奶」的答案。
在實驗中,獲得這些「提示」的人,甚至把這兩個提示加進去,
能列出白色東西的總數還是比較少。
會出現這種怪異的結果,
是因為心理學家稱之為「禁制」(inhibiition)的效應所導致。
一旦「白色」和「牛奶」的鏈接在心裡啟動,
每次你一想到「白色的東西」,啟動的鏈接就會吸引你回到「牛奶」(並更加活化這個鏈接)。
也因此所有其他白色的東西受到禁制,讓你更難以做聯想。
你的腦筋變得空白。
「牛奶」是如此正統經典的白色物體,
一旦它被啟動之後,就會把其他東西都排擠出去。
這是心智的重要特徵:聚焦在一件事物上會禁制其他相關概念的出現。

目標禁制是隧道效應背後運作的機制。
匱乏創造一個強而有力的目標——處理目前迫切所需——而禁制其他的目標和考量。
消防人員有一個目標:迅速趕到火場。
這個目標禁制其他想法的侵入。這有可能是好事;
他心裡不會去想到晚餐或是退休存款,而是專注在即將面臨的大火。
不過這也有它的壞處。人們不會想到與眼前的目標不相關的事(比如安全帶);
甚至就算想到了,其他更迫切的考量會立刻淹沒這些想法。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安全帶與意外的風險被忽略。

隧道效應的代價

作者把這種負面的效果稱之為「隧道稅負」(tunneling tax)。
這種稅負是否會壓倒專注紅利,當然要以它的背景情境和所得到的回報來決定。
稍微修改一下遊戲規則,紅利的效應就會勝出。
重點不是為了證明隧道效應的代價必然會大於專注所帶來的利益。
作者真正想說明的是,損益得失的考量,無法決定隧道效應的出現與否。
匱乏自動俘虜我們的心智。當它出現時,我們無法利用仔細的得失計算來作出選擇。
不論對我們帶來利益或損害,我們都會為了應付匱乏而落入隧道效應。

我去上了速讀課,花了二十分鐘讀完《戰爭與和平》。裡面講的是俄國。

——伍迪艾倫

這是一個稍微抽象的例子,隧道內的目標是"速讀"的速度,
犧牲的是更完整的閱讀體驗。

下面這是生活化一點的例子:

一個麵攤最近生意不好,財務上非常吃緊,
於是老闆凡事都想節省開支,
冷氣等有客人來再開,找價格低一點的食物原料,
原來發傳單的行銷先暫停,麵的分量弄少一點,
本來當天賣不完會回收的滷味,多賣一天反正不會壞。

在隧道內只看到了匱乏的金錢,看不到這些行為對長遠收益的危害。

匱乏帶來的聚焦, 與心流不同,
心流是"主動"排除干擾,全心投入,
匱乏的聚焦是無法看到隧道外的東西,被迫專注。

總結

在這類的例子裡,我們可以質問這些決定到底是好是壞。
我們怎麼知道一邊開車一邊吃東西所省下來的時間,
值不值得讓我們冒車禍意外增加的風險?
要怎麼去判定某個特定的決定的對錯並不容易。
如果你因為專注工作的完成期限而忽略孩子,就一定是不好的決定?由誰來判定?
這要看你工作表現不好會有什麼後果,小孩缺乏陪伴會造成什麼影響,
甚至你希望過什麼樣的生活來決定。
一個旁觀的觀察者很難去釐清這些糾纏在一起的種種考量

舉例來說,它讓我們了解根據別人的行為來推斷他們的偏好時應當謹慎。
我們看到大忙人忽視自己的小孩,就斷定他對孩子重視的程度還比不上他對工作的重視。
但這可能是錯的,忙碌的人可能出現隧道效應。
他有可能非常重視陪孩子的時間,但是急著要完成的計劃案把其他一切都推出隧道之外。
他可能在生命中稍後階段回頭去看時,對於自己沒有多花時間陪陪孩子充滿懊悔。
這是出自真心的懊悔,而不是只為了順服某種社會的常規。
這是任何落入隧道效應的人可以預期的失落心情。
計劃案現在就必須完成;孩子們明天還可以等

回想自己在匱乏的時刻是怎樣運用時間或金錢,我們自然會感到失落。
當下的匱乏在眼前是如此巨大,即使是重要的事也會被忽略。
當我們一再感受到匱乏,這種忽略的情況更是有增無減。
我們不該把它跟不關心混為一談,畢竟忽略的當事人本身後悔不已。

不過藉由理解隧道效應是如何運作以及為何有些考量常常被忽視,
也許在做出判斷之前,就可以對問題提供一些啟發,並且做提前處置與選擇
而不是已經陷入匱乏陷阱中,面對的會是沒有選項的選擇題。

本篇一開始我們先說明匱乏怎樣俘虜我們的注意力。
現在我們看到,這個原始的機制牽連結合變得更大更複雜。
匱乏改變我們看待事物的眼光,它讓我們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這會創造一些好處:我們在當下時刻變得更有效率。
不過它也會讓我們付出代價:
一心一意的念頭會導致我們忽略真正認為有價值的東西。

相關文章:
匱乏經濟學 – 讀書整理-1(貧窮循環)
匱乏經濟學-讀書整理-3(匱乏陷阱)
匱乏經濟學-讀書整理-4(忙不完的人)
匱乏經濟學-讀書整理-5(匱乏的人更有效率)
匱乏經濟學-讀書整理-6(匱乏讓人變笨 !?)
匱乏經濟學-讀書整理-7(避免匱乏=>運用匱乏)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