匱乏經濟學-讀書整理-3(匱乏陷阱)

閱讀時間 9 分鐘

只要有時間,到哪兒都是步行可到的距離。

──史蒂芬.萊特(Steven Wright)

很多問題是因為匱乏而難解,而難解的問題又會造成新的匱乏。

匱乏讓心智成為俘虜

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時,為了確認讓瀕臨餓死邊緣的人們回歸正常最安全的方法,
明尼蘇達大學的一個團隊就進行了一項實驗來尋找解答。
不過要了解如何提供食物,首先要讓人們挨餓。
這個實驗是讓一群健康的男性志願者減少卡路里的攝取,
最後他們的食物只夠維持生命而不至對身體造成永久性傷害。
在這般進行幾個月後,實驗才真正開始:找出身體對不同攝食方式所出現的反應。

這份研究中的三十六名受試者住在學校宿舍裡,
受到仔細監看,所有行為都被觀察並記錄下來。
雖然研究人員最關心的是研究中有關進食的部分,
同時也記錄了飢餓帶來的衝擊。
飢餓對身體的影響大部分是具體而顯著的。

當供餐隊伍進展很慢時,這些人會變得很不耐煩。
他們對自己的食物有強烈的佔有慾。
有些人弓起身,用手臂環繞餐盤保護自己的食物。
大部分時間他們都很安靜,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吃東西上面……對某些特定食物,
像是蕪菁甘藍,原有的厭惡感已經完全消失。
食物都被吃到一點不剩。接著開始舔餐盤。


這些大致是人們在飢餓時你會預期到的情況。
不過他們顯現出一些心智上的改變卻是比較出乎預料的。

他們發展出對食譜和本地餐廳菜單異常著迷的現象。
有些人會花好幾個小時,比較兩份報紙報導的蔬菜和水果價格差異。
有的人開始計劃今後要務農為生。
有人夢想著以後要當餐廳老闆……
他們喪失了解答學術問題的熱忱,
而變得對食譜更加有興趣……
去看電影時,只有食物的場景讓他們感興趣。


他們專注於食物。
當然,在你飢餓的時候,得到更多食物應該是優先考慮的項目。
不過他們專注於食物的方式,卻已經超脫了實際的利益。
幻想著開一家餐廳、比較食物的價格和研究食譜都無法減輕飢餓感。
反過來說,這些關於食物近乎偏執的種種想法,
顯然還會加深饑餓的痛苦。他們並不是自己選擇這麼做

匱乏擄獲了人的心智。
就像饑餓的受試者心裡只想著食物一樣,
我們體驗到任何形式的匱乏時,我們的心思也會深陷其中,
心智會自動地,而且強有力地導向這個未能實現的需求。

對飢餓的人而言,他的需求就是食物;
忙碌的人,心頭想的可能是一個未完成的計劃;
手頭拮据的人,想的可能是這個月的房租;
孤獨的人,想的則是沒人陪伴。
匱乏不僅是因為東西太稀少而感到不愉快。
它會改變我們的思考。它會佔據我們的心智。

這是匱乏的力量,處於匱乏中,會從潛意識改變看事情的角度,
還會改變做出的選擇,作者使用「擄獲」的字眼形容,
原因是被匱乏的影響常常身不由己,甚至沒有察覺。

匱乏陷阱

匱乏陷阱的出現有幾個相互關聯的原因,最終可以追溯回到核心的匱乏思維。
隧道效應導致我們借貸,
以至於我們對實體資源運用的效率降低,導致我們進度落後一步。
由於我們出現隧道現象,
我們會忽略它的代價,並且發現自己需要挖東牆補西牆。
匱乏陷阱變成錯綜複雜的實踐,
一大堆延遲的承諾和代價高昂的臨時解決方案拼湊而成,
如今需要不斷地加以修訂。

我們沒有足夠的認知頻寬(後面稱他為"心力")來做出脫逃陷阱的計劃。
當我們做出計劃,我們仍缺少心力來抵抗誘惑和堅持到底。
除此之外,缺乏寬鬆代表我們缺少吸納突發變故的空間。
而這一切還要再加上我們沒有運用充裕時的寶貴時刻為未來預留緩衝。

匱乏陷阱主要由兩個特徵——落後一步拋接球效應——所界定。
在匱乏陷阱中的生活就是你實際有的,要比你能夠擁有的還要少。

落後一步

想像有小明和小華兩個學生。

小華每個週末都花很多時間在學業上,作業也都按時交。
他既忙碌但也很從容

小明恰好相反,他同樣有天分,上的課程也一樣,但時間卻不夠他用。
他要花更多時間準備功課,老是覺得來不及,每個禮拜都要匆忙趕做遲交的作業。
為什麼小明會這麼忙?他上的課並沒有比較多,他也不是能力比較差。

事實上,小明只不過落後了一步:他在做的是上個禮拜的作業。

小華來說,因為他剛聽完課,所以對內容印象都還很深刻。
小明則不一樣,他必須花更多時間回想上個禮拜上了什麼,
同時又得注意不要跟今天早上講課內容(還沒有忘掉的)混淆。
小明花更多工夫,但是完成的卻越少
小明就是落後一步。

金錢方面落後一步也是一樣。
想像一下小華小明是兩名農夫,每年都種同樣的作物。
小華靠自己的儲蓄買種子、肥料和支應收成之前的生活費用。
小明則是靠借貸解決上述的花費。

一如學生小華比較從容不迫,農夫小華也是手頭比較充裕。
小明可以支用的錢更少了。
雖然小華小明兩人賺到同樣的收入,小明有部分的錢必須支付借貸的利息。
同樣的問題在於小明就是落後一步。
小華的收入拿去投資下一季的作物
小明的收入則拿去付上一季的借貸

這些情境說明匱乏陷阱不只是實體上資源的短缺。
它是基於對這些資產的誤用而出現效能上的短缺。
它讓人持續落後一步,持續支付前一個月的花費。
它也是一種管理和運用所有物的方式,
以致於看起來以及感覺上比實際有的還要少。
最初的匱乏與其後的行為結合導致匱乏的擴大。

挖東牆補西牆-拋接球效應

想了解為何我們會被困住,我們必須先了解匱乏陷阱一個常被忽略的特徵。
在作者的研究中,最早遇到這個情況是在印度的農村地區進行珠寶借貸的研究。

這種貸款類似於珠寶的質押典當。
作者合作的對象是一個貧窮村落的銀行,
他們提供年利率一三%的珠寶貸款,
作者很驚訝地發現,客戶習慣上比較偏好跟當地的錢莊打交道,
而他們收的利息要高出許多,利率超過七○%

村民普遍認為珠寶貸款是用在緊急狀況;它們是最後萬不得已的手段。
而錢莊則永不打烊。它的時間很靈活。
即使在週末敲門也可以借到錢,銀行則只有平常日和週六部分時段營業。
不過,在緊急的時候恐怕也不能等
你陷入隧道的時候就是會這麼做。
這似乎很有道理,至少乍看之下是如此。

不過接下來作者查看資料來了解到底哪些算是緊急狀況。
排在第三位的看似很合理:那就是醫療費用。
排名第二和第一則較讓人困惑:學校學費購買種子
照理說,人們很早之前就應該知道學校什麼時候要繳學費,什麼時候需要錢買種子。
為什麼這也算緊急狀況?
事實上,作者進一步研究發現,連一些醫療費用也不算真正的緊急狀況;
有些錢是用在預先安排好的手術,像是切除白內障或是分娩。
為什麼人們要在最後一刻才對這些事件做反應?
為什麼他們把這些例行的、事先排定的事件當成意外?

當然你也一定經驗過類似的情況。
當你專注於應付這個禮拜,你就不會顧慮下星期該如何的種種細節。
接著一個星期過後,一些原本理當可以預期到的事突然讓你措手不及。
你忘記很早之前就知道用得到,但必須提前一星期前預購的折扣機票,
或者你很尷尬地告訴伴侶,很早之前你們熱烈討論要一起去看的表演,門票已經賣完了。

在工作方面,在狂亂中完成一個計劃之後,你震驚地發現另一個計劃案只剩兩天就必須完成。
不久之前,它的最後期限明明還有幾個星期,
而你老早就「知道」的事如今變成一個殘酷的意外。
隨期限到來才赫然發現的意外,作者把它導致的情況稱為「拋接球效應」(juggling):
一件急事接著另一件急事不斷迎面而來。
拋接球效應是隧道視野很合理的結果。

當我們陷入隧道視野,我們片面且暫時地「解決」了問題。
我們在當下做好我們能做的,不過它給未來又製造新的麻煩。

如耍特技般手上同時拋接好幾個球時,
我們在隧道視野中只能注意最快掉下來的那顆。
有些時候我們可以把問題完全解決。
但是更多的情況是,
我們只是及時把球接住,馬上又得把它丟回空中。
可預測的事件會被當成措手不及的意外,原因就在於拋接球效應。

你在拋接球時,你的隧道視野專注在這快掉下來的球,
你會忽略其他在空中的球。
當那些球「突然間」落下來,它們對隧道視野的接球者而言是新奇的事,
你也可以說它是讓人震驚的意外。
旁觀者也許早就已經注意到球要掉下來了。
對旁觀的人而言,我們知道繳學費的時間快到了。
對財務上有如拋接球一般應接不暇的窮人來說,
繳學費這件事只有真正事到臨頭時,才會感覺到它的存在。

擺脫匱乏陷阱

擺脫匱乏陷阱首先需要設定計劃
這是匱乏思維很難適應的部分。
設定計劃是重要的,但卻不是急迫的,
這正是隧道效應會讓我們忽略掉的事。

計劃需要退一步想,但是拋接球效應把我們鎖定在當前的情況。
專注於即將落下的球讓我們很難設想事件的全貌。
你很想停止追趕進度,
但是你有太多事情要做,以至於不知道從何下手。
現在你得交房租,現在你得在期限之前完成企劃案。
長期計劃很顯然落在隧道視野之外。

而且,最重要的,或許是計劃未來需要用到認知頻寬(心力),
它已經被匱乏大量課用。

擺脫或者稍稍遠離匱乏陷阱不是做不到,只是不容易,
先了解掉入陷阱的原因,
才能幫助設定並確實執行改善的計畫。


相關文章:
匱乏經濟學 – 讀書整理-1(貧窮循環)
匱乏經濟學-讀書整理-2(聚焦與隧道效應)
匱乏經濟學-讀書整理-4(忙不完的人)
匱乏經濟學-讀書整理-5(匱乏的人更有效率)
匱乏經濟學-讀書整理-6(匱乏讓人變笨 !?)
匱乏經濟學-讀書整理-7(避免匱乏=>運用匱乏)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