匱乏經濟學-讀書整理-1(貧窮循環)

閱讀時間 8 分鐘

匱乏會導致聚焦與隧道效應,
無法退一步從大方向思考。

作者給匱乏的定義是:本身需求多於可取得資源的主觀感受
相對性的資源短少不一定會造成匱乏心理,
關鍵是主觀的感受,簡單來說,擁有的比想要的少,就會感到匱乏。

聚焦跟隧道效應是一起的,用成語來比喻的話就是"以管窺豹"
可以專注的聚焦於豹身上的斑點,但無法觀察全貌。

聚焦其實會帶來好處,窮人每一分錢花的效益更高,
忙碌的人每一刻都專心在當下,很少空閒與浪費。
聽起來還不錯,可以更專注,但副作用是?
作者提供了一個貫串全書的例子說明:

印度小販

一名典型的小販每天早上大概買一千盧比(約400台幣)的貨。
她一整天下來大約收入一千一百盧比,賺到一百盧比的毛利(約40台幣)。
她的生意用到兩個成本:
個人的勞力和她每天買貨所需要的一千盧比
有些攤販一千盧比是自己的錢,
不過大部分攤販(照作者的統計數據是六五%)是借來的。
而且這筆借貸可不便宜:平均攤販借錢的日利率是五%
換句話說,一天下來,一百盧比的毛利有一半要付利息。
這些小販借錢的利息,
或許是科亞姆貝都這裡最吸引人的故事。

幾乎每個小販的預算裡都有小小的寬鬆,讓她必要時可以轉圜。
她可以喝杯茶、買點dosa(印度的脆餅)這一類零食,或是給孩子、孫子買點糖果。
如果說她每天都不把這五盧比花掉,而拿這錢去補貨的話。
她每天就可以少借五盧比。
似乎小販需要兩百天才可以擺脫掉一千盧比的債務。
不過事實上,她只要五十天

這個成效非常驚人。每天省下一點點,小販五十天之內就可以擺脫債務。
擺脫債務之後,每天工作的收入都會加倍。
任何可以讓窮人一個月內收入增加一倍的社福計劃應該都算是很驚人,
好到讓人不敢置信。
雖然每個攤販都能參加這個「計劃」,
卻沒有人會好好運用。而且一再堅持己見。
在作者的採訪樣本裡,一般攤販平均借貸的時間為九.六年

到底是無知,短視,還是其他原因讓小販無法脫離貧窮?

在這個案例裡面,一次性的投注心力和資源似乎就可以解決問題。
為了觀察這一點,作者們決定提供科亞姆貝都的小販們需要的錢。
他們與經濟學家卡朗(Dean Karlan)合作,對幾百名小販進行研究。
其中半數他們單純追蹤一年,記錄小販的財務狀況。
另一半攤販則幫助他們脫離陷阱:作者償付他們的債務。

作者讓他們在一夕之間,從負債者變成有存錢可能的人。
而他們的收入也明顯加倍。
作者想要了解匱乏陷阱是如何形成和為何形成。
比如說,小販為何會落入債務陷阱,人們通常會想到的一些理由。

一個可能的解釋是他們寧可借錢而不存錢
是因為他們沒有安全的地方放存款。

另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小販只是短視
他們會困在債務陷阱是因為他們對於未來缺乏設想。
在作者看來,這種觀點似乎不大合理。
小販們清晨三點就起床,駕著狹小擁擠的機動車,開四十五分鐘車程去批貨;
一整天都在烈日下做生意。這聽起來完全不像短視的人會做的事。

還有第三種解釋
是假設這些小販只是因為未能明瞭複利率利上滾利的威力
畢竟,只要花五十天就可以清償債務——支付利息的金額累積是如此快速——連我們都不免驚訝;
或許對小販而言也同樣不容易相信。
對一個寧可借錢且不明白她的借貸累計所要付出代價的小販而言,
每天借錢可能感覺上數額比較少。

實驗結果

在最前面幾個月,無負債的小販並沒有落入債務陷阱。
他們也沒有拿錢去做一些不明智的花費。
他們並沒有為了安全起見,用其他的形式把這筆錢存起來。
他們也沒有再繼續借錢。
他們似乎看出債務陷阱的危險並努力不重蹈覆轍。
這大致上與量化數據相吻合:小販似乎完全明白落後一步的沉重代價
就如忙碌的人完成任務始終落後,
他們似乎完全理解生活在匱乏陷阱之中,他們必須付出的高昂代價。

不過故事到這裡還沒有結束。
在接下來幾個月,他們又逐漸走回頭路。
或者我們應該說,他們是接二連三地走回頭路。
在一年即將結束時,他們已經又累積大約相當於我們當初幫他們解決的債務。

該如何解釋這樣的行為?為什麼這些小販最後還是落回陷阱?
匱乏陷阱到底有什麼因素,在它們強大運作下再次改變小販的生活,
即便作者已經提供可以幫他們收入加倍的金錢?

一個影響很大的因素

問題的核心在於缺乏寬鬆
即使作者投入現金,小販的生活花費每天仍不超過兩美元。
畢竟她要養的不只是自己。
在手頭如此緊繃的情況下,一旦遇到狀況
——比如親戚結婚,她必須準備一份賀禮。
在印度這樣的地方,社會習俗要求購買體面的禮物,
因此小販如何處理這些狀況,部分是由她處於負債循環或是儲蓄循環來決定。

負債循環中,小販將面臨困難的挑戰。
她必須做出取捨:要買禮物得放棄什麼?
也許她乾脆就買小一點的禮物。
她會陷入隧道視野,不過借貸已經是不大可能的選項;
她已經要靠地下錢莊來買水果和蔬菜。
她必須靠犧牲手上僅有的東西來度過難關。
她可能為了買禮物必須犧牲自己而感到痛苦,
也可能因她能拿得出的禮物太過寒酸而覺得丟臉。

現在,想像一下作者已經幫忙解除債務處在儲蓄循環裡的小販。
面對必須買禮物的臨時狀況,她也會陷入隧道視野
她必須解決這個迫切的問題。
對她而言有個「簡單」的解決方法:她手頭有一些現金。
當然這是為了應急才動用,但眼前這就是緊急需要
她可以借用手頭現有的現金來應付婚禮的禮物。
她要如何走出另一個負債循環?這會有什麼代價?
我們應該已經知道答案:「我現在顧不了這些。」
這些應該關注的問題完全在她的隧道視野之外。

陷入匱乏陷阱的「意外」特別多

由此看來,小販重新落入匱乏陷阱是因為她的預算沒有足夠的寬鬆來應付她面臨的「突發變故」(shock)。
這個突發變故大過她的寬鬆,讓她再次被推入匱乏心理。
一旦進入這種心態,最先被犧牲的就是她的儲蓄。
雖然沒有直接證據,不過從小販的數據可以支持這個說法。
小販並不是立刻落入陷阱,而是逐漸地,一個接一個,彷彿被挑選過一樣,
如大家所預期被偶發的突發變故推回陷阱
有許多案例裡,小販們都提到某個突發變故觸發他們再次落入借貸、乃至最後沉淪。

任何一點點的不穩定對一個生活在匱乏陷阱的人來說都是一大威脅,
因為幾乎沒有寬鬆可以吸收,他們對於不穩定性必然是反應強烈。

匱乏不僅是資源和欲望之間的平均差距。
想要擺脫匱乏陷阱,在平均數上資源大過於欲望仍不足夠。
同樣重要的是要有足夠的寬鬆(或是其他的機制)來應付隨時有可能會出現的重大難關。
會犯這種錯誤的不光只是印度的小販。
全世界的窮人擁有的流動存款都是少得可憐。

舉生活中的例子就是,如果沒有類似保險這樣轉嫁風險的方式,
一場意外或者一個重大疾病,就可以徹底瓦解我們目前的生活,
逼迫我們進入貧窮循環與匱乏陷阱。

後續將接著探討,匱乏陷阱,永遠忙不完的人,聚焦與隧道效應,
如何做可以盡量遠離匱乏陷阱。

好書連結:
匱乏經濟學:為什麼擁有的老是比想要的少?面對匱乏感最強烈的時刻,你該如何做聰明抉擇?

相關文章:
匱乏經濟學-讀書整理-2(聚焦與隧道效應)
匱乏經濟學-讀書整理-3(匱乏陷阱)
匱乏經濟學-讀書整理-4(忙不完的人)
匱乏經濟學-讀書整理-5(匱乏的人更有效率)
匱乏經濟學-讀書整理-6(匱乏讓人變笨 !?)
匱乏經濟學-讀書整理-7(避免匱乏=>運用匱乏)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