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Toggle家庭對自得其樂性格的影響
為什麼有些人連等公車都可以開開心心的,
有些人卻不管生活多麼精彩都還抱怨連連呢?
神經學上懂得處理資訊的優勢恐怕不是唯一的解釋,
作者研究發現,
年幼時期的經歷也關乎一個人將來能不能時常感受心流。
有充分證據證明,
父母與孩子間的互動對孩子的將來有長期的影響。
擁有特定親子互動關係的青少年與他們的同儕相比,
明顯比較開心、容易滿足,也較為堅強。
這樣的家庭有五個特徵。
第一個是明確:
這些孩子清楚知道父母對他們的期待,
親子互動中的目標和回饋都不含糊。
第二個是重心:
不管在感覺或體驗上,
他們都認為父母對他們喜歡的事感興趣,
而不是一味的關心他們是不是能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
第三個是選擇:
孩子覺得自己是有選擇的,
只要願意承擔後果,
他們甚至可以選擇不遵守父母訂的規矩。
第四個是承諾:
或者說是足夠的信任,
這讓他們不害怕放下防備,
全心投入自己喜歡的事物。
最後一個是挑戰:
或說父母是否提供了孩子複雜程度逐漸提高的行動機會
這五個特點就是「自成目標家庭」條件,
它們提供孩子一個找到生活樂趣的訓練基地。
這些特徵與心流體驗的方向不謀而合。
在提供明確的目標、回饋、掌控感和專注力的家庭長大的孩子,
生活比較有秩序,因此得到心流的機會也比較高。
除此之外,
符合自成目標條件的家庭裡,
孩子很清楚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
所以不必為了父母訂的規定爭執不斷,
也不必擔心無法符合父母期待,
每一個成員都可以省下大量精神能量,
拿來自由地發展興趣、提升自我、尋找樂趣。
如果相反?
在秩序混亂的家庭裡,
孩子為了保護脆弱的自己不受父母的目標打壓,
往往得在不斷的談判與衝突中耗費大量精力。
這部分呼應了最後吃,才是真領導提到的,
長期處在不安全的環境裡,
會導致皮質醇濃度居高不下,
精神力會大量耗費在"自我保護"下
(耗費精力可高達70%以上)
扣除日常所需,
能真實投入有意義事物的精力非常有限。
差異
不意外的,來自這兩種家庭的青少年差異最大的時期,
是他們跟家人一起在家的時候。
家裡能提供自成目標環境的孩子相較起來快樂得多,
他們比較剛強、開心並感到滿足。
但是這樣的差異也出現在他們獨自讀書或在學校的時候,
生長在自成目標環境下的孩子,
依舊比較容易感受最優體驗。
只有在他們和朋友在一起時,
這樣的差異才會消失,
因為不管來自哪一種家庭,
他們彼此間的感受都是正向的。
父母對待嬰孩的方式,
也可能影響孩子將來是否容易找到樂趣。
目前還沒有長期的研究可以證明兩者間的關係,
然而我們可以推論,
受到虐待或是父母經常以不愛他做威脅的孩子,
隨時要保護自己,不讓自己被擊倒,
可以用來追求事物本身報酬的力氣恐怕所剩不多了。
這些遭受不當對待的孩子長大後,
不會追求樂趣中的複雜性,
只會一味尋找享樂的機會。
溺愛不是支持
給孩子心靈跟精神上的支持,
遠比物質上的價值更高,
支持不代表無條件的同意,
而是無條件的"愛"。
很多時候讓孩子跟家人明確知道,
你的決定我不認同,
但我依然會支持你,並且愛你,
用真實行動去傳遞。
分辨一個人是否真心誠意,
不要聽他說什麼,要看他做了什麼,
身教之所以重要,
是因為孩子對行動意圖的識別度,
遠比我們以為的高太多了。
心流 – 讀書整理-1-(總覽)
心流 – 讀書整理-2-(達成要素)
心流 – 讀書整理 – 3 (提升智慧)
心流 – 讀書整理 – 5 (如何進入心流?)
孩子的心流狀態
心流 – 實踐與整合
好書連結在此:
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