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流狀態

閱讀時間 5 分鐘

資訊洪流-中斷、中斷、中斷

在幾乎人人都有手機的現在,
進入心流狀態的阻礙越來越多,
到處都是吸引眼球的資訊,
無預期的訊息通知接連不斷,
除非有意識地去減少干擾,
才能有所改善。

有機會觀察年紀不大的孩子玩耍時,
很容易發現,如果不打斷孩子的遊戲,
他們非常容易處於心流狀態,
即使是學習走路這樣基礎的行為也是。

不過,很多時候,我們正在摧毀這個狀態,
我們正在讓我們的孩子被無意識綁架。

尤其給予年紀很小的孩子不斷觀看聲光影片,
比如玩具開箱,或者洗腦式的兒歌加上視覺刺激,
觀看時孩子看起來是專注的,
而且很安靜不會吵鬧,
還能持續很久,忘記時間,
似乎處在一種"心流"的狀態,
但其實差異非常大,
我們可以用一些方式進行比對。

1.狀態結束後的記憶

處於心流狀態時,
會把自我意識縮小,投注大我,
孩子看無意義聲光影片時,
也是消失自我,接近無意識狀態,

當狀態結束後如果與他們閒聊,
談論剛剛那段時間在做什麼,
玩遊戲或者練習技能的孩子,
通常會有許多細節跟感覺可以分享,

而純粹被聲光刺激吸引的孩子,
通常對前一段時間經歷了什麼,
充滿的是茫然跟空白。

要釐清一下是,並不是影片都不好,
而是有足夠理解能力並"主動"觀賞,
與其實看不懂,只是被聲光刺激吸引的差別,
主動而有所得的觀看影片是可以進入心流的。

孩子年齡較小時(學齡前),
因為表達能力還不夠,
較難從孩子身上得到反饋,
於是也不容易發現孩子看的時候,
僅僅只是注意力被綁架,長時間發呆。

2.能力的累積

即使是看寶可夢,佩佩豬等小朋友的卡通,
當孩子能理解內容,
是擁有主動意識觀看時,
角色的性格,角色彼此的關係與互動,
孩子會不斷地累積一些東西,
而且會符合刻意練習裡提到的,
對於心智表徵的細節會掌握越來越多,
漸漸可以侃侃而談他的新發現,

若只是被聲光吸引的被動觀看,
則是多數時間處於意識放空,
大腦疲於奔命處理聲音與影像,
就不會有餘力做思考與觀察。

主動觀看就像自己開車,
記憶會比較深刻,對細節掌握也會越來越多,

被聲光刺激吸引的被動觀看,
就像搭別人的車,搭很多次同樣路線,
可能都記不住,
甚至有時根本睡著,意識放空。

3.面對空白時間段的方式

只要一沒事做,孩子都會大喊「好無聊」!
這很正常,人性懶惰,
隨別人安排,被動填滿時間,
很舒服愜意。

但如果我們刻意的給予一段空白時間,
告訴他們要自己掌握並且"打發"這段時間,
孩子的忍受度跟處理方式會有顯著差異。

習慣掌握主動安排跟具備自我行動的孩子,
確定必須自己面對接下來的空白後,
通常不需要太久的時間,
就可以找到自得其樂的方法或遊戲。
撿撿樹枝,拔拔草,角色扮演,跑跑跳跳。

太習慣被動接受刺激跟安排的孩子,
較少進入心流的機會,對於空白會無所適從,
很容易在嘗試一下子之後就放棄,
用更激烈的方式表現他的「無聊」,
如果我們屈服了,再恢復幫他安排,
那可能就會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還好,孩子可塑性很高,
要導正回來,僅僅只需要我們多堅持一會
空白對孩子的幫助,可以參考這個很棒的演講。

4.進入「專注」狀態的快慢

注意=>專注=>全身心投入是一個漸進的沉浸過程,
熟練的人只是過程較快,
孩子若是擁有自我意識進行的行為,
在完全投入前,應該都還能跟我們輕鬆互動,
也能分心注意其他事物,

而聲光刺激的被動綁架,
則是非常快速,一下就進入充耳不聞的小宇宙。

5.有無下次行動的目標與期待

透過有主動意識的投入,
孩子會不斷的發現點什麼,
記住一些新的東西,
於是,他對下一次的行動可能會有目標,
會有規劃跟期待,

比如:
我下次要把這一季看完
這系列主題我不喜歡,下次我要找其他的
我好喜歡xxx,下次我要有他出現的那一集

如果是被動參與的活動,
他對下次要不要做,可能沒有太多想法,
或者他雖然有所期待,
但是對於期待的部分,難以描述細節

總結

當然這些都不是兩個端點的極值,
很多時候是混雜著一點主動跟一些被動,
占比高低不同而已,
但主動的部分越多,
對孩子的獨立性跟成長性越有幫助。
我們能做的有些時候是給他們一些空白,
給他們一些自主,
引導」他們多從事一些主動意識掌控的活動。

玩各種自創的遊戲,
或者有意識的玩俱備挑戰性跟遊戲性的電玩,
競技(有能力接近的對手,對心流狀態很有幫助)
閱讀,聊天,專注地吃東西,運動,
這些都是很符合心流需求的活動。

學習新東西,進入心流狀態,
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
我們要小心,不要磨滅了孩子這部分的天賦。

心流 – 讀書整理-1 (總覽)
心流 – 讀書整理-2 (達成要素)
心流 – 讀書整理 – 3 (提升智慧)
心流 – 讀書整理 – 4 (優質家庭)
心流 – 讀書整理 – 5 (如何進入心流?)
心流 – 實踐與整合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