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的悖論-你累了嗎?

閱讀時間 26 分鐘

儘管我們生在一個攝入能量比以往任何時期都來得高的時代,我們卻覺得更缺乏能量。
相較於我們的祖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對體力的要求低很多,然而還是有很多人感到體力不支。
仔細想想,真是匪夷所思。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充裕的時代,但是卻感到相當疲憊。

---能量的悖論

太太在讀作者之前的兩本著作『植物的逆襲』與『長壽的悖論』時,
我就對作者論述的角度與內容非常感興趣,但因待讀書單太多,一直沒有接觸,
後來看到這本新書『能量的悖論:失去幹勁時該怎麼辦』,
標題正是我想了解的,為什麼現代人這麼累?
而且之前打完疫苗經歷副作用後,我確實好長一段時間,都提不起力氣。
於是決定讓這本書插隊,優先閱讀。

我就是沒有力氣

作者一開始根本沒打算寫能量這個主題的書籍,
畢竟醫師就是要對症下藥,明確地針對一些病症跟指數做診斷,
而且以能量為主題的書籍,也不符合他的計畫。

直到有天,有個應該要採訪他的公共電視主持人無法到場,
作者擔心是不是發生了什麼嚴重的事情?
他問了節目製作人,製作人回答:
「她真的很抱歉;她說她最近一直覺得自己的精力都蒸發了,
今天更是覺得好像被重型貨車撞了一樣。她想重新安排時間,因為今天就是沒有力氣工作。」

「她就是沒有力氣。」這句話在作者的腦海裡迴盪了好幾天。
身為一個醫師多年,他已經習慣大多數病人把『疲勞』當作眾多症狀之一,
通常是在一連串更緊迫的主要症狀後,「順便」提及的。

自體免疫疾病本質上就會讓人感到疲勞,因為猖獗的炎症確實讓人精疲力竭,
炎症既是自體免疫的導因,也是後果。他幫助過很多這樣的病人從根本上恢復健康,
並在過程中找回他們失去的能量,作者早已理所當然地認為,解決疾病的根本原因,
是修復能量水準(energy level)時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

那通關於主持人的電話讓他重新用另一個角度看待自己,
他其實已經當了幾十年的能量醫師,而不單純是心臟病學,心胸外科手術醫師,
他仔細的思考並且調查困擾各年齡層的奇怪疲勞後,清楚意識到:
現今幾乎每個人都在某種程度上經歷了這種不幸的情況。
沒來由的疲勞-是一個人在正常生活背景下,感覺到平日精力、能力,
有時甚至是清晰思維被抽空的持續體驗

作者在書中主要探討了以下幾點:
1.為何你吃得太多卻能量不足。
2.E=M2C2,這是作者自己發明的能量公式,2個M是腸道微生物群系粒線體
  兩個C則是計時攝食與正確的食物選擇
3.你聽說過益生菌與益菌生,現在來認識一下後生元
  這是腸道微生物與我們細胞溝通的途徑

我們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

多年來,我們已經深深相信,經常感到疲勞只是現代生活的一部分。
人類這個物種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設計,天生就能適應變化,即使是困難的變化。
再加上我們有堅強的意志力,當我們開始覺得快沒力氣時,
就會更努力,從某些地方汲取能量。
我們會攝取咖啡因、糖,或更健康的「能量提升」食品與補充劑。

在現代醫學實踐中,如果沒有可用於治療的藥物,我們往往不想加以治療。
如果我們無法確定它是什麼,或幫它取個好聽的名字,我們又怎麼開藥呢?
考慮到大多數醫師每天不得不診治相當多的患者,
因此建議是「等情況嚴重到需要藥物或手術時再來」。

---能量的悖論

疲勞就是最常見的一種,輕度,不會傳染,因人而異,不會致殘的症狀,
於是它們受到的對待是「順其自然、沒什麼可看的」。
醫療機溝無法治療疲勞這個問題,並不是疲勞得不到關注的唯一原因。

現在的社交媒體與新聞報導,充斥著大家都過得很好,很充實,能量滿滿的訊息,
如果我疲勞,肯定只是一時狀況不佳,我只需要多補充點鋅,或者能量補給品就好了,
但咖啡因與提神飲料比較像是掩蓋訊號,而非解決問題。
並不是咖啡因很不好,而是透過他忽視疲勞的根本原因才是問題所在。

長期的疲勞最終可以造成的後果很多,如:消化不良與便祕、頭髮稀疏、
皮膚敏感或季節性過敏、全身僵硬或喪失行動能力、性慾低下、頭痛、
睡眠中斷或睡眠障礙、念珠菌或黴菌等問題。

作者認為,問題的根本在我們的第二大腦-腸道微生物群系變化與腸道衍生的炎症。

身體著火了:炎症如何偷走你的能量

炎症的標準定義是身體「為保持組織恆定狀態,對微生物入侵或組織損傷的重要反應」。
這是一種古老的、能救命的免疫反應,可以追溯到八千萬年前,遠在智人出現之前。
你免疫系統的主要功能是保護身體免受潛在致命細菌、真菌、黴菌,或是病毒的侵害。
它的存在是為了在侵入者突破邊界的那一刻迅速偵測,然後發動防禦性攻擊。

---能量的悖論

炎症就像一把火;我們需要它才能生存,
但是如果不加以控制,它就會造成損害,破壞我們的身體。
炎症就是身體裡的軍隊動員,
遭遇大敵的時候,迅速發炎,做出反應,這是良好的免疫系統,
問題在於長期的,慢性的,猶如戒嚴一樣,
低度無止盡的慢性發炎。
而這些慢性發炎要對抗的是-現代飲食與生活型態的攻擊。

細胞激素(cytokine)是調節身體發炎反應的化學信使,
它有一種執行特權,可以把能量用在它認為適合的地方。
這很合理,畢竟身體必須將生存放在所有功能之上;
如果免疫系統的防禦大軍偵測到威脅並需要動員,
它們會得到它們所需要的所有能量!

---能量的悖論

造成慢性炎症的主因有三:
第一個是腸漏,主要是腸壁完整性被加工食品跟特定植物性食物,
或者其他化學物質傷害,造成腸壁完整性受損,在上面形成微小孔洞,
使細菌與其他有害分子得以通過,哪裡有腸漏,哪裡就有炎症。

第二個是凝集素,它是存在某些植物中的蛋白質,是這些植物的防禦系統,
保護它們與它們的後代不被掠食者吃掉,除了較為人知的麩質,
還有其他植物的許多部位都含有此物質。
以上兩點作者在前兩本著作中都有詳細的闡述,

第三個是脂多醣,脂多醣是細菌細胞壁的碎片或片段,
它們能穿過腸壁,引起發炎反應,甚至可以在沒有腸漏的狀況下達成
這些碎片渣渣如果在腸道裡,沒什麼大不了,
但如果穿過腸壁到達血液,就會在全身遊走,引發免疫反應,
造成一種永不停歇的炎症跟疲憊反應。

原則上,我們的免疫系統是身體能量預算的最終仲裁者,
畢竟它擔負著確保「安全」這個重責大任,
當我們詛咒怨恨可惡的感冒病毒讓我們病倒時,事實上可能搞錯了對象,
造成我們疲憊與疼痛的並非那一點點病毒,而是我們自己的免疫細胞。

慢性炎症會讓細胞能量系統無法取得製造能量所需的氧氣和營養物質。
炎症會使血管收縮硬化,限制那些基本補給物質流向細胞,
從而剝奪製造能量的粒線體所需要的資源。

---能量的悖論

你的腸道夥伴與你:一個愛情故事

之前在燃:身體如何燃燒卡路里-讀書整理提過人類如何成為微生物群落宿主的共同起源故事。
在這邊快速回顧一下:大約二十億年前,某些細菌被其他生物吞噬,
為了交換食物,它們以三磷酸腺苷的形式產生能量。這些被吞噬的細菌後來成了粒線體

幾十億年後,到地球上發展出富含氧氣的大氣層時期。
許多細菌都是絕對厭氧菌,也就是說它們無法忍受氧氣。
最後,這些細菌搭上我們和其他動物的便車,並做了一個交易。

為了換得在我們的大腸裡有一個舒適安全的家(無氧的環境),以及可以取得穩定的營養供應,
它們為我們帶來一系列促進健康與長壽的好處。
我們與這些微生物的關係,是建立在共生關係之上的

這些腸道夥伴在消化功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其中一個重要的貢獻,是分解消化系統無法獨自消化的食物,包括某些植物纖維。
作者提到腸道夥伴的工作中,最讓人印象深刻也是最重要的,
是製造一種被稱為「後生元」的消化副產物,後生元的功能為在身體系統之間傳遞訊息。
後生元就像是微生物群系的簡訊,這些腸道衍生訊息化合物的新興研究相當驚人。

目前人類對這部分只有很表面的了解,但已知的是我們的腸道夥伴會藉由它們製造的化合物,
包括後生元在內,不斷地與細胞分享各種關鍵數據,甚至向我們體內生產能量的粒線體發出指令

對我們如此重要的微生物群係如果受到破壞,會喪失處理能力,訊號會被擾亂,
就製造不出必需化合物,這也就是疲勞、疾病與老化的起點。

前面提過全身發炎的主要驅動因子之一,就是腸漏。
由於炎症耗損的能量非常多,所以能量悖論計畫的一大重點,
就是修復與治療腸壁,加強容易受傷的地方。
作者在第三章極為詳盡(滿滿的專業知識)的敘述了整個作用機制。

能量工廠的勞工

如果你正為無法擺脫的疲勞所苦,
我敢打賭,我接下來描寫的情景正在你的所有細胞中默默開展。
我知道這是個大膽的斷言,但今天絕大多數的人,
都在無意間使用過多燃料轟炸自己的細胞能量系統,
而這正是《能量悖論》的核心難題:你的能量過剩但同時動力不足

這是因為你體內四千兆個能量勞工(也就是你的粒線體)所需要的條件,
和它們從你那裡得到的營養錯配了。
它們無法得到製造能量所需的原料,卻又被大量劣質燃料轟炸,
情急下被迫走向極端,試圖維持能量生產正常運行。

---能量的悖論

粒線體是我們產生能量的主要工廠,如果這個工廠效率不佳或是管理不善,
造成產能減少,或者關閉生產線關閉工廠,那對我們的身體將會有全面性的危害。

這個能量工廠的產能有多大?依作者的研究指出,
一個健康且身材中等的人,每天要製造大約六十四公斤的三磷酸腺苷(細胞可用的能量源)。
你沒看錯:六十四公斤。
一般來說我們一天吃的食物約1.5公斤左右,
可以看出這工廠的投資報酬率很驚人,但生產出的幾乎比體重高的三磷酸腺苷去哪了?
答案是:我們全都花掉了。這還只是一般狀態,如果有活動,耗費的會更多
由此可看出粒線體工廠能否順利運作,維持正常產能對我們的幹勁精力有多重要

原本是細菌的粒線體,將近十五億年前在富含硫化氫的環境中,擁有製造能量的能力,
搬進我們細胞內的新家時,也保留了製造能量的能力,
除了使用硫化氫,粒線體還幫助細胞呼吸,利用氧氣製造能量,
作為回報,細胞給了它們一個家
隨著時間演進,粒線體逐漸成為細胞的基本組成,不過它保留了許多原始細菌的特徵。

粒線體不但有一層獨特的雙膜,將它們與細胞內其他物質隔開,
而且它們就像腸道細菌,也有自己的遺傳物質,
也可以藉由一種叫做「致有絲分裂」(mitogenesis)的過程,
在任何時候進行獨立於細胞分裂的分裂。
可在細胞內自行複製這件事,對我們能量生產的能力非常重要,
畢竟更多能量勞工,就可以製造出更多能量。

作者指出這段歷史對我們身體的運作有兩個重要影響:
1.腸道裡的微生物群系與我們的粒線體之間仍然處於某種「姊妹情誼」之中,
  被共同的細菌歷史拴在一起。我們從我們的母親繼承了最早的微生物群系,
  也繼承了粒線體,他們會透過後生元發出信號,彼此溝通交流,
  微生物群會不斷告知粒線體是否一切安好,應該要繼續製造能量,
  或是出事了!能量生產應該放慢。

2.粒線體本質上就是細菌,它們會受到我們體內時刻警惕的免疫系統所監督。
如果粒線體出了問題,受損或死亡的粒線體可以從細胞這個容器中脫出,進入我們的循環系統,
而免疫系統會在循環系統裡掃描這些粒線體,並且有可能將它們判定為威脅
這種情況變得相當矛盾:我們的能量工廠實際上可能會導致能量消耗型的炎症。

機靈能幹懂得變通

能量如何製造牽涉到克式循環
粒線體有能力以稍微不同的方式處理不同的燃料,以生產三磷酸腺苷。
可以處理的燃料有三種,都帶有碳原子,分別是:
碳水化合物的葡萄糖或其他單醣,蛋白質的胺基酸,或是脂肪的脂肪酸和/或酮。

與汽車燃料不同,如果加錯油會很糟糕,粒線體有個特殊的天賦:
他們很有彈性,不一定得固定用哪種燃料。
能從不同燃料來源切換製造三磷酸腺苷的能力被稱為:「新陳代謝靈活性」

新陳代謝靈活性是健康能量系統的基石,實際上也是所有健康與長壽的基石:
沒有它,我們的能量生產會開始崩潰
擁有新陳代謝靈活性,可以確保粒線體持續提供身體與大腦動力,
即使是在某一種燃料用完時,或是在每天晚上睡著不吃東西時,
也能保持能量的穩定供給。

粒線體到了晚上就會刻意轉入緩慢燃燒,進行修復工作,就像工人在忙了一天以後會想放慢腳步。
由於沒有新的食物要處理,它們通常會轉向使用儲存在脂肪中的多餘燃料。

能夠使用各種燃料來源有許多好處。
首先,這意味著當我們在一天結束停止進食時,不會因此昏倒,身體只要燃燒儲存的燃料就可以了。
其次,這意味著需要消耗大量葡萄糖才能運作的大腦,即使在困難時期也可以正常運作。
正常12小時沒有進食(晚餐後到隔天早餐)就會用完碳水化合物,
此時肝臟會用脂肪酸來產生,讓粒線體可以繼續提供大腦能量。

事實上,「艱難時期」,身體產生酮的目的只有一個,
讓我們最重要的器官「大腦」神經元保持活力,
這是一個微妙但非常重要的關鍵。
粒線體的靈活性讓我們的能量系統能應付食物來源與可得性的週期性波動
畢竟在人類的整個演化史裡,前面一大段時間可沒有食物保鮮的能力,
有得吃,就盡量進食把能量儲存在身體的脂肪裡,才有足夠的寬裕應付艱苦的時候。

這種新陳代謝靈活性是粒線體固有的設計,
但當我們過於頻繁地食用精緻和過度加工的食品時,這種靈活性可能會消失,
更糟糕的是將這個情況與久坐的生活方式結合
讓粒線體恢復到良好的工作狀態,是恢復靈活性與製造更多能量的關鍵。

還記得早幾年接觸並嘗試生酮飲食的時候,首先需要鍛鍊的就是這個,
最大差異可感知的就是「飢餓感」:前胸貼後背,會咕嚕咕嚕叫的肚子,
生酮飲食透過限縮食物來源(絕大部分只吃脂肪),強迫身體使用燃燒脂肪,
多數嘗試的人在進入酮症(主要使用脂肪當燃料)的狀態後,可能還會有許多不良反應,
過敏,長疹子,掉頭髮之類的,最有體感而且較為共通的是飢餓與乏力

因為粒線體的靈活性不足,所以轉換使用體內脂肪的速度不夠快,效率也不佳,
能量供應跟不上需求,大腦就會發出強烈訊號:飢餓,盡可能地找東西進食,
而如果持續一兩周後,通常就能重新拾回燃燒脂肪的效率,體感上的不適會大為減輕。

我雖然曾經從低碳飲食到嘗試生酮飲食入門開始接觸各種飲食法,
但因執行上的困難,與實際演化上我們好像也不會完全不吃碳水化合物,
後來(持續到現在)都是轉向間歇性斷食(一天1~2餐),多吃原型食物的方式,
幾年下來,自己覺得粒線體靈活性有重新訓練成功,
在一天一餐的日子,沒進食的狀態下也很少感受飢餓,
飢餓與食慾不同,到進食時間會有想吃的東西,很有胃口,珍惜食物,
但不會感到飢餓與乏力,因為身體有足夠的能量可使用,大腦就不會不斷發出飢餓訊號。

從靈活到卡住

食物通常包含多種營養素,身體處理的方式都不一樣,
最終都能使用,但到達的時間不同,
比如同樣是碳水化合物,低升糖的山藥跟飲料裡含的果糖處理速度差距很大,
更別說還有處理耗時更久的蛋白質與脂肪,
處理是都能處理,但脂肪與葡萄糖的三磷酸腺苷轉換過程並不同,
生產線就像單線道馬路,卡車休旅車機車腳踏車都能走,
一股腦地通通一起上去,就只會陷入嚴重的交通組塞。

直到一百年前,這種阻塞還不成問題,因為當時的人吃的是「全食物飲食」,
也就是原型食物為主,這讓粒線體有時間有效率地處理每種燃料來源。
現代交通阻塞對能量生產造成了實質的問題。
當每個燃料來源都耍手段擠上粒線體高速公路時,就會開始造成交通事故,
使能量製造大幅度減少或完全停止。
再加上我們大多數人每天最多有十六個小時忙著消化和處理食物,
使這個交通阻塞的問題更加嚴重,因為道路從來就沒有機會排除障礙

作者在書中提供了一個比喻成高速公路的例子:

假設你一天主要是吃三餐,再加上兩次點心;每一餐和點心都被分解成醣、蛋白質和脂肪,
它們全都抵達粒線體進行加工成為能量。

吃完早餐以後,你的內部高速公路系統會出現兩到三小時的高峰期,
食物分子轟炸你的粒線體,交通(能量生產)也相應地慢了下來。
但是,等到尖峰期開始紓解一些,交通又要開始動了,
然後又是另一個高峰期,也就是早上十點的點心!糟糕,你放行讓更多車上了高速公路。
現在連匝道都被堵住,結果呢?速度又變慢了。

等到塞車的狀況開始紓解,午餐時間到了,交通再次陷入停頓。
難怪你到下午三點就舉白旗了!
當然,你很容易就會去拿些幫助提神的東西吃,
也許是甜點,結果又讓更多車子塞著,然後就到晚餐時間了。

上床前坐在沙發上,你還是有些無精打采。所以,管他的,睡前來點小點心吧。
在過去的十六個小時裡,你的粒線體幾乎一直處於高峰期。
很多事要做,卻沒有辦法快速抵達該去的地方。

---能量的悖論

「單一」飲食的悖論

作者在寫粒線體相關的書籍前,發現了一個悖論:
營養學家推薦的「均衡飲食」,往往會導致體重增加與能量耗損,
而極端的飲食方案似乎能帶來成功的結果。


作者關注研究過各種飲食計畫的優缺點,比如:
杜克米飯飲食,雞蛋飲食,阿金飲食,全肉飲食,無油全素食,
生酮飲食,沖繩飲食等等等,研究結果是:這些飲食法全都有效!
他們都能讓過重與肥胖個體減輕重量,反轉糖尿病,還能恢復精力,
只差在效果快慢,但結果都一樣

那到底為什麼呢?
作者認為這些飲食法的成功在於它們讓粒線體的工作變得很簡單。
選擇一種基質以後,就只吃它,粒線體幾乎可以用「自動駕駛」運作,
不需要做切換,可以無腦生產,而且如燃:身體如何燃燒卡路里-讀書整理提過,
只吃一種東西,太無趣了,只要吃到夠,就不會想再多吃,
久而久吃會越吃越少到只吃身體所需,於是就瘦了

短期而言這些飲食法大多能成功,但長期執行後多半會失敗,
單一飲食法很少能促進或者產生粒線體的靈活性
只要厭倦單一基質,回到混合燃料來源,體重就會回升,能量水準也會受到重創

我自己當初剛從偏向生酮飲食,調整成間歇+低碳水(碳水不特別排斥但盡量吃原型),
還是有時會感覺到能量斷供的狀態,
而實際運作一段時間的間歇飲食後,則是一天三餐,或一天一餐時,
身體與大腦對能量的感受性很接近,可能是粒線體靈活性有重新訓練成功

粒線體的非常手段

作者提到影集《我愛露西》的經典片段(約2分多鐘),在糖果工廠工作的場景:

這段經典的影片,很好的具象化了我們粒線體遇到的狀況,
我們的粒線體拚命想跟上我們吃入食物的速度,把食物轉化為能量,
但他們的動作根本沒辦法那麼快,
於是,就像劇中人物把多餘巧克力往衣服裡塞一樣,
粒線體會把所有多餘熱量不停轉化成脂肪,這是「第一個緩衝」
我們會把它們存放在任何可以存放的地方,
然後再試著繞回來燃燒脂肪獲得能量。


結果呢?被迫同時兼顧儲存與生產,還得試著保護細胞,免於過多活性含氧物的影響,
能量生產會因此減少,儲存(脂肪存放)增加。
聽起來很熟悉,對吧?
結果就是我們會覺得自己又累又胖。

如果只是偶發事件,不是什麼大問題,以演化的角度來說,
正是這個特點才讓我們更能挨過飢餓時期。
但是如果日復一日,無休止的持續這個狀態,
最後就會像劇中人物衣服塞不下巧克力一樣,
我們的脂肪細胞會爆開;是的,作者強調是「爆開」
而脂肪細胞爆開的碎屑跟粒線體會四散,
這會引發身體的炎症(身體會判斷這些是雜質跟外來物需要清理)。

當來不及處理食物的僵局持續時,粒線體會轉向「第二個緩衝」
他們會製造一種稱為「神經醯胺」的脂質,盡可能強化脂肪細胞的細胞膜。
如此一來當內容物增加時,脂肪細胞就可以塞更多而不會爆開,
細胞膜變強還有第二個效果是:可以減緩原料進入的速度。

聽起來不賴吧? 自製油切,進不來就不會儲存,
輸送帶太滿,不讓原料上線就好,很快就緩解了,
確實如此,大多時候這個調節很有幫助,
但如果持續進食呢? 胰島素的工作就像列車的站務人員,
列車把門關小關上,但外面還有超級多乘客要上車耶!
於是就會變成這樣:

---擷取自斷食全書

細胞嘗試把門牆加厚減緩原料進入,但胰島素的推進力道會不斷加強,
畢竟乘客一直進來,只能更努力把他們塞進車廂,
結果就形成稱為「胰島素阻抗」的狀況。

不斷增加的胰島素濃度除了對儲存脂肪有更強的推力以外,
他還會阻止我們燃燒儲存的脂肪,因為身體通常不會同時儲存又使用。
於是我們陷入兩難的困境:體內有大量儲存的脂肪可以當燃料,但無法取得,
因為高胰島素水準阻止我們這麼做。
水,到處都是水,卻沒有一滴水可以喝!

最後手段

如果拚了老命都無法跟上要求,眼前已經沒有希望,
那我們很可能會選擇「躺平」,我躺下你就收割不了我,
過度工作的粒線體也會做同樣的事情:

這被稱為粒線體解偶(uncoupling)或粒線體去偶合(decoupling),
也稱為粒線體質子滲漏(mitochondrial proton leak)。
簡單來說,它描述的是粒線體主動選擇,不再利用每一個到達待處理的碳分子製造三磷酸腺苷,
反而讓一些分子「漏掉」,不用它們製造三磷酸腺苷。

---能量的悖論

製造能量是艱辛的工作,過程中會有一些副產品:包括:熱和可能破壞粒線體的活性含氧物。
為了保護自己,粒線體會釋放一些無法負荷的燙手山芋,避免受傷,
正常狀況就會如此,但如果不堪負荷時,粒線體就會「經常」甚至是「積極」這麼做,
也就是我們吃的卡路里越多,吃的頻率更高,塞了更多原料,進貨更快,
得到的產能(能量)反而越少,因為工人消極躺平了。

更糟的是,粒線體自己也要消耗三磷酸腺苷,躺平的工人用掉的比他們製造的還多
這種粒線體功能障礙是所有退化性疾病的根源,如:失智症、心衰竭與疲勞。

再來,我們的細胞免疫系統(警衛)就會隨著粒線體的損壞而辨識出他們的身分,也就是細菌,
警衛會把被裁員的人趕出公司,我們免疫系統會摧毀損壞的粒線體,然後產生炎症。

「天啊,所以如果我的細胞因為粒線體混亂而死亡,免疫系統會以為我被細菌侵入了?」
答案是肯定的!這也是為什麼到頭來這一切會如此重要。
「所有疾病都是炎症」與「所有疾病都是粒線體功能障礙」成了統一的理論。

---能量的悖論

拯救這個工廠的方法

基本上有兩個方法,第一個是乾脆少吃點
這樣能量系統就不會一直超負荷,這是典型的「節食」方法。
粒線體因為工作減輕,暫時高興了,但這只是短期修復,無法持續太久,
因為生產的能量並沒有提升。

第二個方法是,增加能量工廠裡的勞工
增加生產線的數量並且增派人手,就能讓產能提升,
前面提過粒線體可以藉由一種叫做「致有絲分裂」的過程來獨立複製,
這樣就可以增加勞工數量,
然而誘導粒線體複製的方法通常只有兩種:透過斷食與/或運動。

關鍵在於時機(與正確的選擇)

作者提出的E=M2C2能量公式,M2代表能量有賴於健康的腸道細菌群系與粒線體,
C2則是計時攝食與選擇正確的食物,
撰寫本書時,作者本身已經執行計時攝食(就是間歇斷食)長達18年以上。

「殺不死你的讓你更強大。」

---尼采

有一種生物學規律叫做激效反應,是所謂的雙向劑量反應。
描述身體系統如何被低劑量的物理攻擊、壓力源或化學物質活化或「啟動」
──即使這些東西在劑量大時是有毒的。

反脆弱身體調教聖經還有許多書籍都提過這個「最低劑量反應」,
適度地給予身體生存壓力,有助於身體自我強化,
激效反應基本上是對所有的活體生物、細胞、粒線體與基因說:
「困難時期即將到來,我們要變得更有彈性、更強壯、更健康,才能存續下去。」
對於恢復我們的能量,這是個非常重要卻也反直覺的概念。

作者書中提到一個2018年的小鼠實驗,總計分6組的小鼠,
包含有兩大組:高糖高脂肪低蛋白與低糖低脂肪高蛋白,
各自對應三個小組:第1組是熱量正常,24小時隨時都餵一點
         第2組是熱量減少三成,一天只餵一次
         第3組是熱量正常,但下午三點才餵
令人震驚的結果是只要壓縮進食時段,是限制熱量或是全熱量也都沒有關係。
後兩組小鼠都發展出新陳代謝靈活性,粒線體可以在燃料之間輕鬆切換。
但整天進食的小鼠(不管食物組成)都欠缺粒線體靈活性,他們卡死了。

作者的結論是:要提升我們整體的健康跨度。
對牠們影響最大的是不吃東西的那段時間,而不是飲食組成。

實踐

經過這幾年的自己實驗,間歇斷食對我來說已經是輕鬆無負擔(還節省了很多進食時間),
實際上也享受到神智清明,免疫力提升與體態維持等各種好處,
尤其打完疫苗的幾個月確實身體常常乏力,
有趣的是,那段時間在我每周的斷食後,都可以感覺到身體的力氣又回來了一點。

常有機會建議朋友從16/8嘗試看看,
作者提到人體激素系統的設計,就很像早餐不存在一樣,
跳過早餐應該算是最輕鬆無負擔的嘗試方法,
但一般人對不吃早餐,與斷食,總有一份心理上的排斥:不吃東西怎麼行!
即使嘗試了,生理上多半還是會有不適應,於是在享受到好處前就放棄。

作者岡醫師提出的一個變通方式讓我感到非常受用,
在能量悖論的飲食計畫中,一開始的適應方式是:
在早餐選擇盡量單一基質的食物,而且可以輪換,
比如今天早餐是純碳水,明天早餐純蛋白質,後天以脂肪為主,
這樣一來早上有進食,生理心理都能接受,
二來粒線體只要處理單一基質,負擔相對降低。

這個方式有利於持續執行後續的飲食計畫,
最終平順的轉換到能接受間歇斷食,並且過程沒有太多的不舒服。

作者岡醫師在書中還闡述了運動對於能量修復的各種好處,
書中還有太多的專業知識與完整的能量悖論飲食計畫,
我淺薄的知識不足以完整吸收歸納,
建議對能量修復有興趣的人,還是應該親自拜讀此優質好書。

好書連結:
能量的悖論:失去幹勁時該怎麼辦

相關文章:
燃:身體如何燃燒卡路里-讀書整理
飲食實驗 – 低碳+間歇斷食 (2020~)
斷食全書-讀書整理&實踐
反脆弱-1-堅強就是反脆弱?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