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 1 飲食實驗的開端(低碳)

閱讀時間 3 分鐘

2016年底,老哥跟我說,
他決定不吃「」了,
準確來說,是不吃任何碳水化合物,
在那一刻,我心裡想:我哥終於發瘋了!!?

老哥一直都熱愛古怪實驗,標新立異,
人生宗旨就是:我不要跟別人一樣
因為比較偏向易胖體質,
所以身材總在肌肉男跟走鐘的大叔之間飄移。

為了控制體重,嘗試過:
只吃水煮雞胸肉+鹽巴+蔬菜
吃帶皮的奇異果!?
無麩質飲食..等各種嘗試
但身材就是像氣球,忽胖忽瘦的。

這次喊著不吃碳水化合物(澱粉類食物都算),
根本完全顛覆我從小的食物認知,
一直以來的認知是這樣:

衛服部的飲食指南是
蛋白質10-20%、脂質20-30%、醣類(碳水化合物)50-60%

那不吃飯,要怎麼活??
老哥說因為他看了這本書
為什麼麵條讓人變笨?
才知道自小學習的觀念,不一定都是對的,
跟我說再多都沒用,叫我自己看書。

以我天蠍疑神疑鬼的個性,懷疑我哥,也懷疑以往的觀念,
加上書的命名很有意思,用了永恆痛點(很少人會想變笨?)
於是我很快地買了書來研究研究

主題的切入點是針對阿茲海默症(失智)做了許多研究,
患者腦部可觀察到大量斑塊沉積(類澱粉蛋白),
類澱粉蛋白結合跟血糖值息息相關,
多數罹患阿茲海默的人,幾乎都是先從糖尿病開始。
而最嚴重可能造成糖尿病的除了一般熟知的【糖】
還有一大來源是我們的主食:精緻碳水化合物(麵,飯,麵包,蛋糕)
更詳細的內容在此不贅述

看完之後,確實對從小的觀念產生懷疑,
如果那些都是錯的,
那我晚年失智的可能性就不會太低??

往更深刻的思考,如果我失智了,
對周遭的人來說,
我還是我,頂多個性變了,
需要更多照顧了,其他也差不多,
但對我自己來說,算不算活著我都不知道。

不過,如果書裡說的是錯的,
我整個飲食結構改變,不就很危險?

本著盡信書不如無書的精神,
恰逢228連假,
太太跟孩子們回高雄渡假(其實是我渡假 XD)
4天只吃脂肪+蛋白質+蔬菜,
看看身體感覺怎樣再說,
n=1實驗展開!

可參考文獻:
台灣35歲科學家陳暐婷研究阿茲海默症 論文登上「細胞」
Spatial Transcriptomics and In Situ Sequencing to Study Alzheimer’s Disease

飲食實驗 – 低碳+防彈咖啡 (2017/2/28)
飲食實驗 – 低碳 => 生酮 (2017~2018)
飲食實驗 – 生酮 => 間歇 (2018~2019)
飲食實驗 – 低碳+間歇斷食 (2020~)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