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意義來-讀後心得

閱讀時間 9 分鐘

懂得「為何」而活的人, 幾乎「任何」痛苦都可以忍受

-尼采

作者是神經學家暨心理醫生,書裡前半部分是講述他在納粹集中營倖存的真實經歷,
之前不只一次看到名人,我景仰的作者或各個專業領域的巨人提過這本書,
相比我們在環境舒適的台灣,作者的經歷確實痛苦到連想像都困難,
極大的痛苦是一回事,前路毫無光明更是可怕。

當一個人身處在集中營那樣不把人當人看的環境中,親人全都生死未卜,
暫時還活著的原因是看起來還能做勞力工作(瘦弱的一到達就進了煤氣間),
全身所有東西都被剝奪,連毛髮都要剃光,
而作者一心想留下的著作原稿,也沒能成功保住,
作者當下思考的是,這群光溜溜的人,剩下的差異是什麼?

從驚駭到視若無睹

殺一人是罪,屠萬人為雄。屠得九百萬,即為雄中雄。

-仇聖的《男兒行》

遇到反常狀態而有反常的反應,這是正常的行為。
一個人在遭逢鉅變之後 — 比如被送進精神病院,
精神醫師也會預料他反常的程度,與如果他是正常的反應來對比 。

一個人對他被抓進集中營這件事的反應,驚駭是典型且正常的狀態,
但這些反應在幾天後有了變化 。
當事人會從第一階段轉入第二階段—也就是冷漠,無動於衷的狀態 。
當其時,他已經達到「情緒死亡」的狀態 。

在隨時面臨死亡危機,還遭到非人的對待與羞辱,各種精神折磨,
為了自我保護,心智會把許多反應都關閉,
於是對什麼樣的事情都沒有過多情緒波動,包含自己的性命 。

那如何避免進入下一個階段 — — 放棄呢?
作者認為差別在於 「意義」 ,

儘管外在環境再怎樣無法忍受、不受自己控制,
人的內心可以保有 「 終極的自由 」 ,也就是選擇如何回應生命意義的自由 。

-節錄自活出意義來

對作者來說,他找到的意義就是把集中營當作一個自己親身參與的大型實驗,
去觀察跟驗證意義療法在嚴苛環境的作用,並且完善他尚未完成的著作(如果能活著出去),
他不斷的鼓勵其他難友尋找生存的意義,甚至冒險幫助其他難友。

生命的意義

作者說他懷疑是否能用一個總括性的措辭來回答這個問題。
因為生命的意義,因人而異,因日而異,甚至因時而異 。
想用總括性措辭來回答,就像我們問一個下棋聖手:
「大師,請告訴我在這世界上最好的一步棋怎麼下?」
根本沒有所謂最好的一步棋,要看棋局中某一特殊局勢,
以及對手的人格型態而定 。

意義微妙的部分在,他沒有對錯而且獨特性高,
你的意義不是我的意義,我可以為了他赴死的意義對你可能微不足道,
每個人的生命都無法重複,也不可取代,
所以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也只有他自己能完成他獨特的使命 。

生命中的每一種情境向人提出挑戰,同時提出疑難要他去解決,
因此生命意義的問題事實上應該顛倒過來 。
人不應該去問他的生命意義是什麼?
他必須要認清, 「他」才是被詢問的人
一言以蔽之,每個人都被生命詢問,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問題;
只有藉著 「負責」來答覆生命
因此,意義治療學認為 「能夠負責」是人類存在最重要的本質

存在的本質

這種強調 「能夠負責」 的特色,就表示在意義治療法的一句金言中:
「假設你已生活在第二度的生命中,並假設你第一次做錯了,而現在亦行將做錯一樣」
他讓人先假想現在已成過往,再假想過往可能無法改動、彌補 。
這句話,使人意識到生命的有限,
體悟到人由自身及生命中所創獲的一切都具有決定的意義 。

意義治療法企圖使病人深深體會理解他自己的責任,
因此必須讓他自由抉擇為了什麼,對什麼人或什麼事負責,
他要了解是他自己要負責 。

意義治療者不需要硬加給病人任何判斷,
要扮演的角色是放寬及開闊病人的視野
讓病人能意識到整個意義與價值體系 。

與精神分析的方式不同,精神分析較著重於解開過去的結,
意義治療法看的是未來,找到「為什麼」,就會得到面對未來的力量 。

三種發現生命意義的途徑

  1. 藉著創造,工作 (這是功績或者成就之路)
  2. 藉著體認價值-這是經由體驗某種事物,如工作的本質或文化;或經由體驗某個人,如愛情,來發現生命的意義
  3. 藉著受苦-這個比較特別,需要進一步的舉例

苦難的意義

當一個人遭遇到一種無可避免,不能逃脫的困境,
當他面對一個無法改變的命運(比如罹患絕症),他就等於得到一個機會,
去實現作者認為最高的價值與最深的意義,
也就是苦難的意義 。
這時,最重要的是:他對苦難採取了何種態度?他用怎樣的態度來承擔他的痛苦
作者舉了一個意義治療的實例 。

曾經有個年老的病人找作者治療,病人罹患了嚴重的憂鬱症,
兩年前,他最摯愛的妻子過世,此後,他一直克服不了喪妻的沮喪 。
作者思考能怎麼幫助他?應該說什麼?

作者避免告知他任何話語,反而是問病人:
「請問如果是您先離世,而尊夫人繼續活著,那會是怎麼樣的情境呢?」
病人說: 「喔!對她來說這是可怕的!她會遭受多大的痛苦阿!」
作者回答: 「您看,現在她能免除了這痛苦,而那是因為您,才使她免除的 。
現在您必須付代價,以繼續活下去及哀悼來償付您心愛的人免除痛苦的代價」


病人不發一語,但卻緊緊握住了作者的手,然後平靜地離開了作者的診所 。
痛苦在發現意義的時候,就不成為痛苦了,例如:具有意義的犧牲便是 。
但有意義的苦難,前提必須是無法避免的 。

苦難,通常也提供重新檢視跟珍惜所有的機會,
許多重視養生及身體健康的人,都是因為自己生過大病,或者親近的人因此受難,
才深有體會擁有健康的意義 ,於是可以戒掉本來戒不掉的壞習慣,
忍耐不吃垃圾食物的癮頭,有了意義,就有了力量 。

工作的意義?

這邊提供一個故事:

故事的背景是在歐洲,一個蓋教堂的工地。
神父來到工地,問候這些蓋教堂的工人。

他看到一個工人蹲在地上敲磚頭,就問工人:「你在做什麼?」
工人抬頭看看神父,撇撇嘴,不耐煩的說:「我在敲磚頭啊。」
神父頓了一下,離開這位工人;

接著他看到另一個工人也在敲磚頭,神父又問:「你在做什麼?」
這位工人的回答不太一樣,他說:「我在賺錢養家。」神父聽了點點頭,繼續往前走;

接著遇到第三個工人,這個工人也在做完全一樣的事,敲磚頭。
神父也開口問這位工人:「你在做什麼?」
第三個工人抬起頭來著天,然後對神父說:「我在蓋一個哥德式的大教堂。」

這三個工人所做的工作性質明明一樣,但是從工作中獲得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卻完全不同。
第一個人對工作的感覺是不耐煩和倦怠
第二個人認為工作是為了賺錢養家,他把工作視為生活中「必須」做的事情;
第三個人對工作充滿熱誠,而且喜愛他的工作,所以他在工作時是非常快樂的。

職業的貴賤,很多時候不是外在的賦予,而是自己心中的價值,
找到意義之後,就能發現收垃圾的清潔隊員是非常令人欽佩的職業,
如果沒找到意義,就算是大公司的執行長,可能也只是深陷忙碌的機器人,
能真心投入自己所做的事情,保持主動迎接挑戰的心態,
不管從事的是哪一行,都能邁向卓越

改變的痛苦-跨越舒適圈

原子習慣提過培養好習慣最根本的源頭「改變始於覺察」
覺察是發現問題,發現需要改變的地方,更多時候也是發現意義,
當這個改變有意義,才有原動力,
如果改變是因為外在環境或者跟風,那這習慣將難以維持 。

舉我自己為例子,從小瘦弱體能不佳,
在學時的體適能測驗操場1500公尺從沒「跑」完過,
當兵時有幸擔任值星班長,第一次帶隊跑步時,
值星官告訴我:
「你不用表現多厲害,但你至少不應該比你帶的兵還弱」
那一刻,堅持對我來說有了意義,那一次,我跑了7000公尺 。

後來結婚有了小孩以後,因為抱小孩的腰酸背痛,
某一刻我察覺保持健康是我的責任之一,
於是我開始關注與身體健康有關的知識與培養運動習慣,也調整飲食,
曾經有朋友問過我,怎麼能撐這麼久?
那是因為這些對身體健康有幫助的事情,對我來說很有意義
所以我沒有感覺到痛苦,他們早已內化成我的生活,
而我做的事情相對於朋友,他沒有發現其中對自己的意義,所以在他看來是痛苦跟忍受 。

過往跟不少朋友聊到運動習慣或閱讀習慣,他們都說習慣難以維持,
我的回應通常是,根源是你想不想,要不要的問題
如果你培養習慣的力量從外面來(社會風氣,流行,新鮮感),
那恐怕難以維持,
但如果培養習慣的力量來自於自己的內心,因為發現了意義,
那養成好習慣,也並不是真的這麼困難 。

好書連結:
活出意義來

相關文章:
心流 – 讀書整理-1 (總覽)
原子習慣讀書整理
要忙就忙得有意義-讀書整理&心得
人生4千個禮拜-我們都不曾真正擁有時間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