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Toggle實例故事
在我大約小學三年級的一個平日晚上,
爸爸正坐在一樓靠外的辦公桌,
我左手握著右手的手腕,
神色凝重的走到爸爸旁邊,
我:爸,我流血了。
老爸:在哪裡?我看看。
於是我左手放開,
老爸馬上雙眼瞪大,眉毛上揚,
流露出我從沒看過的震驚表情,
因為我右手手腕的血瞬間湧出,
馬上就流到地上,
是一個長度約4公分,深度約3~5mm的傷口
(其實當下根本看不到傷口,滿滿的血)
老爸:走!我們去醫院。
我體驗了第一次外傷縫針,感受線在肉裡拉扯,
傷疤到了20幾年後的現在還很明顯,
我不是搞什麼割腕,我只是很愚蠢的,
想把美工刀後面換刀的卡榫拔出,
但卡榫太緊,整個手腕貼著用力,
拔出瞬間就給自己來了一刀。
從此我對刀具格外謹慎並且學到了:
1.日本製的刀很利
2.使用任何刀刃都要格外小心
3.如果割到另一邊動脈,我可能就領便當了
第一次分享這故事給小孩,是在他們用美工刀的時候,
說完故事就展示我手腕的傷疤給他們看,
我想讓他們理解,美工刀很好用,但也很危險。
孩子常常不聽勸告,說了有危險還去做,
但沒有摔倒過怎麼知道痛,
純粹的告訴他們這不好,那不行效果很差,
危險性不高的活動就讓他們受點傷沒關係,
如果是可能有永久傷害的或危及性命的呢?
好工具,不用嗎?
我們的大腦其實分不太清楚「想像」跟「現實」,
回想美食的味道,相關的受器會有真實的反應與刺激,
想想具體的投籃動作,可以觸發相同肌肉的反應,
這是我們回憶的效果,那怎麼把感受傳遞給其他人?
在古早連文字都不發達的時候,
口耳相傳的「故事」可以說是人類智慧的累積,
一個好的故事,讓人投入其中,甚至進入心流,
一起體驗故事人物的經歷,感同身受,
轉化為自己的智慧。
爸爸跟孩子其實只有社會關係
父親的話,是一個人在出生前十個月,
與母親這位女性相愛,除了提供過精子以外,在生物上的連結相當匱乏。
父親所完成的生物學上的角色,尤其不存在。
換句話說,對孩子而言不可欠缺的瞬間是在孩子以受精卵誕生之前就幾乎等於結束了。
之後可以說是可有可無的存在。在生物學上的父親幾乎在所有的瞬間都可以說是可有可無,
摘錄自父親這種病
也由於這個緣故,與父親的連結可以說是比和母親的關係更屬於一種心理、社會上的關係。
換言之,是一種只要社會時代改變,就容易被心理或社會的狀況所左右的關係。
相對的,母子關係由生物學決定的部分更大,因此擁有超越社會與時代的普遍性。
父親這種病裡提到,不像媽媽懷胎十月的生理連結,
爸爸與孩子的聯繫並不明確,
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對他不見得比對面賣早餐的親近多少,
過往人類歷史中也有很多時期,爸爸是幾乎不參與教養的,
這意思是爸爸不太重要?
恰恰相反,爸爸可以說是孩子世界裡最熟悉的陌生人,
與爸爸的關係好壞,對孩子社會化能力還有對外關係影響巨大,
不是說爸爸不可或缺,而是爸爸用什麼方式與姿態介入母子關係,
對孩子有一輩子的影響。
普遍來說,小祕密小心事孩子都優先跟媽媽說,
但有些爸爸可以成為傾訴的第二人選,
有些爸爸卻是全世界最晚知道的那個人,
原因很多,其中一個會是他們有沒有說故事給孩子聽,
然後,他們都說了哪些故事。
怎樣可以算一個好故事?
誰會說故事,誰就是贏家是一本手把手教人說出故事的好書,
作者提出好故事的四個重點,還有發展流程如下:
1.鮮明角色
2.具體細節
3.真實情感
4.特定時刻
最好的故事都會包含這四個重點,
可以找幾個自己特別喜歡的故事應證看看,
若四個都缺乏,則是味如嚼蠟的故事。
讓人迫不及待想繼續看下去的故事,
通常都會有一種什麼事要發生,將會迎來什麼改變的感覺,
於是故事發展的流程會是這樣的循環:
在資訊爆炸的現在,取得好故事的管道很多,
除了挑選符合孩子理解能力的書來唸故事以外,
「不一定」需要有什麼教育意義,
可能是一個日常故事,也可以是帶點小刺激的冒險,
而最好的故事,其實是我們自己以前經歷過的事。
我們自己的故事好在哪?
我們自己經歷過,鮮明角色就是我們自己,
會記憶猶新,通常也會記得特定時刻跟強烈情感,
深刻回想一下,會浮現出具體細節,
而這件事肯定讓我們有了一些改變。
除了勝利時刻,提當年勇以外,
能跟孩子更親近的是糗事、受傷、痛苦時刻,或失敗經驗。
多數我們的堅持,都是有原因有故事的,
我告訴他們濕滑的地面要特別小心,因為我高中這樣摔斷手,
特別小心機車排氣管,因為我的腳上還有一塊燙傷疤痕,
不要浪費食物,注重用餐禮貌都有我的為什麼,
聽了故事以後,他們會知道我堅持的原因,
通常更願意配合,因為人需要為什麼作為動力。
並不是孩子就不會再犯,而是彼此的立場會有所改變,
沒聽過我們的故事:我們在事件上就是局外人,
站著說話不腰疼,根本像不知民間疾苦的高官大放闕詞。
聽了我們的故事:我們在事件上就是過來人,
我們是踩過坑,受過傷,吃過虧的前輩,
立場上我們在同一邊,孩子的認同感會高很多。
是不是孩子就會乖巧聽話,不冒險不受傷?
也別抱持這種過度天真的想法,
路是他們的,冒險是他們的,很多經歷他們自己去體驗,
我們的故事給他們的是一個指南針,
也像是叉路口的一個路牌,這個方向這個路有人走過喔,
他結果怎麼樣了?孩子遇到分歧點時,這會讓他多一層思考,
還可以跟孩子一起笑我們很糗的過去,我們很菜的時候,
帶著他們一起用反省的角度面對自己:
你看,我那時候如果多注意一點,就不會受這個傷,
你看,如果我不是弄錯這件事,可能我跟你媽媽就不會在一起,就沒有你們了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分享偉人的故事,歷史故事,成語故事或我們的故事給孩子,
讓他們學著用更多的角度,扮演更多的角色去認識這個世界,
而他們的故事本就應由他們自己去撰寫,別保護過當,
剝奪了他們當自己導演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