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單筆支出與循環支出

閱讀時間 5 分鐘

「賺錢、儲蓄、花錢」是影響財富的三大行為,
多賺錢是開源,儲蓄是累積資本,
花錢是多重影響,也有許多論點說他最重要。

花錢如果能夠得到未來更多的收益,
或者可以節省未來的時間,
我們稱他為『投資』。

減少不必要的花錢,
或者降低必要支出的金額,
我們稱他為『節流』。

花了錢買用不到的東西,
也得不到未來的收益,
我們稱他為『浪費』。

金額的高低與歸屬的類型沒有絕對關係,
並不是買了很貴的東西就是浪費,
也不會都買很便宜的就有節流。

精準訂價:在商戰中跳脫競爭的獲利策略裡提過
訪問人們對好一段時間前買的東西或服務的印象,
較貴但品質優良持續使用的好東西
人們會記得他的好,多數會忘記他比較貴的痛苦,
而便宜但品質不良或用一兩次就不再使用的東西
人們只會一直記得他品質不好或根本忘了它存在。
所以價錢不是絕對,價值更重要。

而價值對每個人都是不同的,
頂尖電腦設備對資訊工程師很重要,
對一般人可能只是快一點的電腦,

不是大家都需要的,我們就需要,
別人不需要的,對我們可能是寶。
錢花得有沒有價值,對應的是花了錢我們獲得什麼,
體驗、能力、未來收益等等,
不需要一窩蜂看大家買什麼就要跟上。

在單筆大金額支出時,
比較容易用正確的心態去看待,
畢竟一個大數字在那裏,
看了心會慌,就會多想一點,
非常容易被忽視的除了單筆小支出,
更容易被忽視的是:
持續不斷的「循環支出

循環支出通常:

固定時間支付或扣款,
每次金額較低,有能力負擔,
可能多花一點錢就吃到飽,
方便一點的還會自動續訂。

對於循環支出必須嚴格的評估必要性,
「我明明沒花什麼錢,怎麼每個月都沒剩多少?」
這種狀況發生,很容易跟循環支出有關。

最貼近生活的例子是「手機資費」,
一個常在外跑業務,行動數據用量大,
而且算是生財器具的人,
用吃到飽很正確也很划算。

但如果對一個多數都是在公司,家裡,咖啡館,
用WIFI比用行動數據多的人,
吃到飽可能沒有必要性,
一個月用6GB流量,卻用吃到飽方案,
可能一個月就多支出好幾百元,
一年就是好幾千的差異。

訂閱

再一個是娛樂性平台訂閱,
許多人是工作有需求,或者興趣真的廣泛,
會訂閱許多同性質的不同平台(音樂或影音),
但也有許多人是覺得一個月200~500是小錢,
訂閱了不少個,但主要在用的只有少數幾個,
那一個月就是幾千塊的支出。

循環性支出還有一個形式是「分期付款」,
把原本「難以承受」的大金額,
無息分期成,早享受晚付款的形式,
房子比較特殊算是例外(能付現買的人很有限),
但名車,昂貴的家具,名牌奢侈品,很容易這樣,
擁有符合收入的享受很好,
可怕的是透過分期付款,
享受超過可負擔的範圍

循環性支出就都不好嗎?

這樣就又是一個誤解,
有許多軟體或服務,免費堪用,
但如果願意一個月幾百元成為付費會員,
解鎖的功能,可能讓成果優化許多,
還可節省不少時間,
那這筆支出就極具價值。

無息分期的循環支出也可能提前享受投資成果,
比如提前購買生財設備,
透過分期的方式,提前讓收益與支出平衡,
許多類型的投入到產出會有不短的時間差,

裝潢一間店面要等待一段時間才能營業,
購買機器需要一段時間調教跟熟悉,
雇用一批人手需要磨合跟訓練。

那怎麼花比較好呢?

可以嘗試擴大時間區間去看待支出這件事,
用時間點去看,容易單純被數字大小干擾,
假設只用「月」甚至用「周」這麼小的時間段,
那超過每月收入的支出都會直接迴避,
傾向選擇單次更低的花費,
結果不斷累積,每月都被循環支出掏乾。

如果較大的單筆支出,可以降低未來的循環支出
那應該把它視為一個可評估的選項,

舉例:
理財書常會說,每天省一杯星巴克的錢,
但我就是愛喝咖啡,
"存錢"跟"喝咖啡"變成只能二選一?
累積資本不一定要等於痛苦,
一台不錯的全自動咖啡機大約1~3萬不等,
相比一杯星巴克是很高的支出,
但自己煮一杯成本不到20元,省100/杯,
換算成1年份300杯,那就是好幾萬,
如果時間段再擴大成3年或5年呢?

重點是一整個時間段的總支出高低,
省"未來的時間"或得到"未來的錢"
有些時候比單看現在還重要,

時間跨度可以看到多大,可以投入多少因人而異,
嘗試用不同角度去看:
這筆支出對10天後的我有什麼影響?
這筆支出對10個月後的我有什麼影響?
這筆支出對10年後的我有什麼影響?

當然不須所有支出都這麼做(那會疲於奔命),
隔一段時間,留點時間給自己,
蒐集近期的開支清單,用不同視野觀察看看,
所有改變都始於覺察
先發現問題,才有機會改善。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