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圈,關心圈,存在圈

閱讀時間 4 分鐘

巴菲特: 「在能力圈內行動,在舒適圈外學習」

“你不需要成為每家公司的專家,甚至不需要很多。
你只需要能夠評估你能力範圍內的公司。
……能力圈的大小不是關鍵,而了解它的邊界則至關重要。”

很多底層核心的道理,都能夠延伸到其他領域運用,
投資如此,人生也是如此。
舒適圈的理論長這樣:
可以參考這篇寫得很好的文章
巴菲特的成功之道:在能力圈內行動,在舒適圈外學習

這邊想說的是另一個比較不常見的圈,
與舒適圈理論有不錯的互補,
這個圈長這樣:

能力圈的部分覆蓋到的
是上面舒適圈+學習圈的範圍,
關心圈與恐慌圈多有疊合,
多了一個存在圈。
這個理論想探討跟達成的是什麼呢?
專注在能力圈裡成長,
減少投入並收縮關心圈的範圍,
相信有很多"不知道的人"也在努力

由內而外的改變與進步

不管知道的有多少,
我們能改變的永遠只有自己,
能力越高,能力圈越大,
我們做出的選擇與改變,
能夠發散的影響力當然越大,
但起始點終究來自我們本身。

系統化改善的第一步,
本就是從任何有能力改善的小地方開始。
這部分也是符合原子習慣的邏輯,
培養好習慣要盡可能簡單的開始,
這樣才能確保完成並持續執行。

重點不是能力圈大小,而是探索邊界

想要擴展能力圈的大小,影響到更多事物,
需要更專注在能力圈裡做提升,
要向外擴張,要先向內探索自我邊界,
第五項修練提到,
自我超越的動力來自
真實的現況與目標的距離,
中間的張力就像是橡皮筋,
距離遠張力就大,
但如果太大,橡皮筋會斷裂,
近了則是幾乎沒有張力。

所以認清自己的現況與能力圈的邊界,
才能更好設定超越自身能力10%內的目標,
進而觸發心流並持續進步。

不要閉門造車,也別過度虛耗注意力

關心圈的邊界設定,影響到資訊的收集,
古人是: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
收集資訊的能力影響人的能力,
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卻是,
資訊爆量,真真假假,
所謂個人化推薦,
只是我們曾經的選擇,透過演算法限縮我們自己的眼界。

舉例美國總統大選,
若我在一堆搜尋結果裡
選擇傾向川普或拜登連續幾次,
可能後續搜尋引擎
給我的結果就會大篇幅傾向其中一邊,
變相的我斷了自己理解不同立場的路。

新聞媒體遇到的賽局是,
報真實平淡的好事,得不到關注,
只好尋找甚至產出一堆有刺激性的新聞,
所以被動的接收太多推薦新聞,
可能會對世界失去信心,
別人都賺很多錢,外面世界很危險,
恐怖分子到處都是,
然而知道這些,除了得到羨慕,忌妒,害怕,
我們能做的很少。

較佳的方式

對於感興趣的新消息或領域,
透過自己主動查找資料的方式,
從不同角度去理解,那就能離真相近一點。

社群媒體也是一個注意力綁架高手,
會貼出的發文都是過濾過的資訊,
如同新聞媒體,發文平淡日常沒有吸引力,
所以要不很慘,要不就令人羨慕,
持續接觸極端,可能會誤解真實情況。

與其被動接受點頭之交過的多開心,
或許我們應該主動與好友聊聊近況。

縮小被動接收的關心圈,
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了解更深入的地方,
才不會人云亦云,聞雞起舞。

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人在努力做出貢獻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狄更斯

資訊來源廣泛,演算法篩選餵養,
讓我們活在巨人之牆裡,
誤解外面的世界,
看得到的牆不可怕,
可怕的是那限制我們但無形的圈圈。

人類確實在傷害自己也在傷害地球,
但也有許多人在為了更好的未來努力,
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
試著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世界,
不要錯估自己的位置,
第三方世界已經不再那麼落後,
我們遠比鬼島這形容更好,
但也不用有多優越的心理,
許多新住民的國家,不見得比台灣差到哪去。

想要進步,想要過得更好,
要先勇敢面對真實的現況,
現在的位置不管多低,
只要持續向上都不可怕,

可怕的是以為自己還在高處,
持續下沉卻不在意。

FB留言